中读

​《西藏组画·牧羊人》拍卖:市场回应学术

作者:曾焱

2018-05-17·阅读时长4分钟

362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114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牧羊人》草稿之三 )

7张《西藏组画》

“画不大,幅面不到1平方米,但第一次从画册上看到的时候却以为很大,这种感觉来自画面给观者带来的强烈震撼。”中央美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赵力回忆起他当学生时对《西藏组画》的第一观感。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同被称为新时期中国油画的“巅峰之作”。《西藏组画》一共7张,发表的时间比《父亲》稍早一点,1980年作为研究生毕业创作在中央美院展出,名字也是展览后外界给起的,陈丹青创作时并没有做成“组画”的意思。“当时美术界刚从‘文革’时期走出来,基本形成两种潮流,吴冠中等画家开始探讨风格和形式,强调艺术美感。另一些人则走了类似伤痕文学那样的现实批判的路。陈丹青《西藏组画》却是一个混合的经典,他从现实中找到一种美感,这个角度是董希文、吴作人等老辈油画家在40年代发现西部后的又一次发现。”著名美术评论家栗宪庭则评价陈丹青的意义在于他一下子越过了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直接到欧洲写实主义去汲取营养。

《母与子》等6幅在拉萨完成,《牧羊人》是回北京后画的。1981年陈丹青在《美术研究》第一期上发表毕业论文《我的七张画》,谈到了构思过程:“《牧羊人》这也是在街上看来的情形。有趣的是这一对男女并不年轻了。我弄不清他们是不是夫妇,女的并不好看,她一再用脚绊住那个男的,等他停下后,她就靠到墙上,然后把男的拉向自己。我在前6幅中老是画墙,就把背景换成草原??热恋中的女子为什么非得又年轻又漂亮呢?这些‘笨重’灵魂的美好爱情远比公园里的恋人更打动我。”1981年陈丹青去了美国,对《西藏组画》带给他的名气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感受,所以他后来接受采访时回忆,90年代回国被别人告知这组画影响很大时,他听了竟不知做何反应。但他显然珍爱它们,到美国带了组画中的3张,其中包括《牧羊人》。签了美国的画廊后,陈丹青曾延续画西藏,但画得没有感觉,2005年他撰文回忆《西藏组画》时就坦诚相告:“后来去到纽约,我根据别的变体草图,画出进城之四、之五、之六??但毕竟失却真切的感受,远不如人在国内时画的这几幅了。”

文章作者

曾焱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14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城市升级

四大建筑的新北京

47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