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步冲
2018-05-22·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245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洛阳北邙南石山村的民间陶艺人制作仿真唐三彩 )
“我们孟津县朝阳镇南石山村人,从1898年唐三彩在陇海铁路勘测时被发现起,就跟它打交道。”高水旺说,根据《孟津县志》记载,最初出土的唐三彩真品传到北京琉璃厂等地后,引起了王国维、罗振玉等国学名家兴趣,才引发了收藏热。而居住在南石山村的高姓家族,逐渐从唐三彩修补技术中发展出仿造绝技,第一位有史可考的高手,就是在家谱上名列第27代的高良田。据高水旺回忆,这门手艺在家族内部实行严格的单传制,而且传男不传女,从而导致在抗日战争至建国初期失传,直到50年代初,政府才抢救传统釉陶制作工艺:“当时,把南石山村里善于制造唐三彩的13个艺人请到洛阳,就在北大街上成立洛阳民间工艺美术社,小批量生产。”
然而,这并非仿古唐三彩遭受的唯一一次厄运,“文革”期间,唐三彩顺理成章被批为“四旧”,美术社停产,制陶艺人四散,直到1971年,周恩来总理访问洛阳,才宣布重新恢复美术社,与其他单位合并,更名为洛阳市美术陶瓷总公司,公司地址就在唐宝斋旁一墙之隔的润东路1号,但是“美陶”生产重点已经转向今日我们熟悉的那些因机械流水线生产而色泽异常鲜亮的“新工艺三彩”。
出品迅速,技术门槛低的“新工艺三彩”,为洛阳周边地区拥有悠久陶瓷制造传统的乡镇企业和农家作坊指出了一条致富路,但结果却是一场灾难。“我们村在最鼎盛时期的80年代到90年代初,有100多家开作坊,大部分是新工艺三彩。结果恶性竞争,价格一直跌,倒闭了好多,现在坚持下来的只有二三十家。”高水旺回忆,他本人于1984年和弟弟、两个妹妹也办起制造新工艺三彩的家庭作坊,他几乎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如何重新让仿古唐三彩这门手艺重见天日的摸索中。他背后书架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中国古代器物图典》、《索斯比拍卖行中国陶瓷品大全》、《中国唐三彩》、《汉唐陶瓷鉴定》等书籍,大多已经被翻得面目全非:“这门手艺的关键有几项,选料、制胎、造型和釉料调制。我当时自己买化工原料,买了天平秤,在家配釉,然后在院里砌了个小窑,每天试烧。”还在几年里跑遍了洛阳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等所有能见到唐代陶瓷真品的文物机构:“能拍照的就从各个角度把每个细节都拍下来,不让拍照的地方就临摹,看造型,神态,一蹲就是几小时。”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现互联网媒体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