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步冲
2018-05-22·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138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王尔德 )
2001年8月,当门萨俱乐部创始人兰斯洛特·莱昂内尔·维恩去世时,《经济学家》评述说,这也许是世界上最后一次有天赋的头脑自发组织起来、企图影响公众和历史文明进程的尝试了。如果我们再读读弗兰克·富里迪那本《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那么此中原因可能不言自明。按照富里迪的观点,在这个技术专业和媒体灌输的常识日益取代了哲学、宗教和科学,成为大众生活日常指导的时代,天才们要么急剧成为被边缘化的小众群体,要么就被公司——国家体系招安。
公元前6世纪,被古希腊人尊称为“逻辑的发现者”的毕达哥拉斯和他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学派似乎是第一个类似门萨俱乐部,以严密的戒律和智慧的传道者自持的团体,所有学生被严格地分为“外人”和“亲密者”,前者泛指刚刚投入学派,研习未满5年的学生,只能接受训诫,不能发问、争辩。只有在通过严密的审核后,“外人”才能成为“亲密者”,接受毕达格拉斯本人教诲,得以接触学派引以为傲的4门学问,几何、数学、天文和音乐。在《西方哲学史》中,罗素赞叹毕达哥拉斯结合了哲学与神学,开创了自希腊到牛顿时代经院哲学的全部范式。
然而,经院时代伊始,人类中最聪敏的头脑就逐渐感到,科学与智慧不应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在12世纪早期的大学中,学者们开始接触古希腊、罗马与阿拉伯的著作,并感觉知识应当像手工工厂里的制品一样为平民所享受。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一样,当时法国出现了知识分子的秘密结社“哥利亚德”,私下研讨亚里士多德、盖伦与欧几里德的著作。在后世得知的少数成员中,就包括《爱伊洛丝》的主人公彼埃尔·阿拉贝尔。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现互联网媒体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