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年轻致贫

作者:邢海洋

2018-07-17·阅读时长3分钟

47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966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邢海洋)

又到学生返校,大学开学的日子,于是想起去年底引起轰动的兰州理工大学责令欠费学生休学挣学费的创举。按学校的说法,学生累计欠费3000多万元,若按一个人1万元算,3000尚未毕业的学生便要或到矿山,或到餐馆,或到建筑工地打工了。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若统计在一个中等城市的劳动力人口中,足以使当地的就业或失业数字为之一动。

对于年轻人的贫困,我们习惯于归咎为教育高收费以及居民中的贫富分化,这些自然是根源。但“毕业即失业”的尴尬似乎并非我国所独有,在国际劳工组织的报告中,我们还被算在亚洲国家里状况颇好的行列,南亚地区的年轻人失业至少是我们的两倍到三倍。而在世界范围内,除了发达国家,年轻人失业俨然成为社会潮流。2004年,国际劳工组织就专门发表了一份青年就业报告,报告显示,全世界青年的失业率猛增,2003年,大约有8800万15岁至24岁的青年没有工作,比10年前增加了25%。15岁至24岁的青年人仅占15岁至64岁劳动力人口的25%,而他们的失业人数却占全球1.86亿失业总人数的约47%。2005年的报告更显示,这个纪录再度被打破,全球失业者中有50%属于15岁到24岁的青年组,青年人的失业率超过了15%,远远高于全球平均失业率水平。

年轻人没经验而难以就业只是一个原因。实际上,过去10年,全球就业人口比例根本没有增长,反而下降了1.4%,如果再考虑10年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8%的事实就更让人吃惊,经济增长根本没有带来就业增长,2005年全球经济以4.3%的速度稳固增长,可世界失业率仍保持在6.3%的高位。过去,许多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一直与就业增长密切相关,现在却不相干了。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就业成为历史,技术进步正在减少大多数制造过程所需要的人数。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每增加1%就业岗位需要经济增长3%,到了90年代,就业岗位每增加1%,经济则需增长7.8%,而每年1%的就业增长远赶不上人口的出生率。20岁的年轻人,他们出生时的1985年我国的出生率还在1.78%。查《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上世纪80年代,我们人口出生率曾有短暂的回潮,峰值正好在1986年到1987年间,现在的年轻人正落在这一“婴儿潮”区间里。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邢海洋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66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中国犬的当代命运

细犬、藏獒、沙皮

40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