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静
2018-08-06·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618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81岁的梁羽生先生与夫人共同生活在悉尼市郊,每天会出门喝下午茶,过着悠闲的乡居生活。困扰他多年的白内障前一阵也用手术解决掉了,当记者拨通他的电话时,他刚吃完治疗糖尿病的药,讲话声音沙哑,精神却矍铄。因为在武侠小说中常常使用历史典故,曾有人批评他喜好掉书袋。不过,他的记忆力着实惊人,对于过去的事情,他的记忆不是停留在年份上,而是月、日,像大多数老年人一样,他回答问题一般要从几十年前开始讲起。他对祖国的电视剧了如指掌,甚至还研究韩剧,完全是身在澳大利亚,心系中国。
三联生活周刊: 《七剑下天山》在您的作品中占据怎样的位置?
梁羽生:70年代末广州出版了《萍踪侠影录》,《七剑下天山》(以下简称《七剑》)是1984年10月份,在《羊城晚报》上每天连载。到了那年11月20日左右,召开了第四届作家代表大会,那是“文革”之后正规作协停了很久之后的第一次开会,我也应邀参加了。当时有1000多名代表,我是港澳组的,和广东组并在一起。有一位我很尊敬的学者说:“武侠小说算不算文学?”他批评了《羊城晚报》上的《七剑》连载,说他们不应该登武侠小说。他不知道我是谁,可我恰巧就坐在他背后,我站起来说:“我就是那个小说的作者。”他说:“我是不看武侠小说的。”我说:“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什么叫文学?请你给个定义。”我提出的论点是,不能说历史小说就比文艺小说高明,也不能说文艺小说就比武侠小说高明,小说好不好不是由形式而是由内容决定的。诗歌是不是一定高过散文呢?主要还是取决于作者的文学修养。拿小说来讲,要写出典型人物,那请问武侠小说就不能创造出典型人物吗?《白发魔女传》和《云海玉弓缘》是1980年进入大陆的,《萍踪侠影录》更早,只不过不在报纸上,而是由广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参加那个大会期间,有个年轻人来找我,他觉得《萍踪侠影录》写到了历史真实的土木堡之变,建议我改编成京剧。那时很长时间只有八部京剧,把海外小说改编成京剧从未听说过,更别说武侠小说了,我就没答应。
发表文章0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1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