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做个铁杆汉堡王有多难?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8-07·阅读时长3分钟

44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43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嘎湄)


( 格雷格·布伦尼曼(左)在上海的中国大陆首家汉堡王店 )

美国人曾有俚语:“Every Coke has its Pepsi,Every McDonalds has its Burger King.”意思是说,每一家可口可乐后都跟着一个百事可乐,而有了一个麦当劳呢?就会有一个汉堡王。这样的表达源于何时,无法考证,但肯定不是汉堡王喜欢听见的。麦当劳创立于40年代末,汉堡王则开始于50年代初。时间上慢了半拍,可汉堡王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想简单地模仿麦当劳。放宽了说,这家世界上的第二大快餐连锁店,根本不屑于“跟风”的餐饮意念,竞争力的来源就是差异性,而在商业社会这就意味着钞票滚滚而来。

6月底,以“火烤汉堡”——华堡(Whopper)而闻名的汉堡王,在上海开设了它在华的第一家店。店铺位于静安寺地铁站附近,占据了两层怀旧风格的上海楼房,底层是一间小的甜点屋。沿着略显华丽的旋转楼梯上到二层,是餐厅的主体。无论是顶灯、阶梯或桌椅,这家店都有别于美国的快餐风格。更突出的是,除了汉堡王最为拿手的火烤华堡、薯条和洋葱圈之外,汉堡王还添加了融合各种中国元素的产品。“量身订做”,在CEO格雷格那里有更好的表达:在冰冷快速的机器下,让“民主”给你一点小小的“溺爱”。

体贴如此,今年5月出版的《新闻周刊》却给格雷格的经营理念戴上了“激进”的帽子,几乎要说他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原因很简单。营养专家和社会活动者一直和快餐公司们进行着一场拉锯战。这些人不喜欢快餐食品,也不喜欢人们吃快餐食品。他们把快餐的拥戴者们设想成缺乏科学知识,没有判断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消费者,遭受快餐店的裹挟,超量消费所谓的“垃圾食品”。在这场斗争中,麦当劳承受了大部分的压力,被迫采取温和的营销策略,削减了“超大码”食品,力推沙拉等品种。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1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42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徐克的七剑

33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