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战争安魂曲

作者:朱伟

2018-08-09·阅读时长5分钟

53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523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朱 伟)

20世纪有两部为“二战”中飘散不去的亡灵而作的著名战争安魂曲——一是英国作曲家布里顿1962年完成的《战争安魂曲》,另一是美国作曲家欣德米特1946年完成的《当丁香花最近在庭院开放的时候》。

安魂曲是安魂弥撒的简称,在教会专为悼亡者而作,拉丁文经文是格里高利(Gregory I,590~604)确定了的,完整的应该有12段,从求主赐他们永远的安息、求主垂怜开始,到求主拯救结束。第一部真正多声部意义的安魂曲是法国佛兰德作曲家迪费(Guillaume Dufay,1400~1474)所作。在严格为教会而作的安魂曲形式中,我觉得特别感人的是那种大家都垂下身来祈祷在温柔的和风细雨中安息的氛围,它呼唤无数人一起以一种博大的宽容心共同求主怜悯,抚慰那不安与带着惊恐的灵魂。这慈悲不仅来自主,也来自所有人从心底的共鸣,共鸣中的温暖与庄严是亡灵们安息的基础。与此作对比,我不喜欢其中表现面对末日审判,灵魂在惊恐中挣扎着忏悔的部分。当然,没有忏悔也就没有垂怜与悲悯,但那种在温柔抚慰中的痉挛,我总是不喜欢。由此,在所有安魂曲中,我最喜欢法国作曲家弗雷1877年作成的那一部。此曲是弗雷为他父亲而作,作成时母亲也随之去世,所以浸透了对他父母绵延不断的感恩。其中删除了与末日经相关的经文,排除了紧张、惊恐的冲突,也丝毫没有死亡黑色阴影的游动。这是篇幅最简单短小的安魂曲,全曲演唱只有半小时,完全是那种晴朗天气、美丽和风轻拂下软绵绵与亡灵的对话,在音乐史上,它也被称为是“真正的死亡摇篮曲”。

如果以弗雷那种宁静着的美丽为标准,我肯定不喜欢布里顿与欣德米特的这两部安魂曲。这两部作品更多是通过歌词与音乐氛围烘托,对战争与人的关系做深入沉思的价值。两部作品中,结构堪称恢弘的是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布里顿是一个善于表现人声色彩的作曲家,他的歌剧、宗教合唱作品都非常精彩,这部安魂曲是他近50岁时应邀为英国考文垂圣马可大教堂重建而作。这所教堂建成于14世纪,在1940年11月14日德军轰炸考文垂的那个夜晚,被炸得只剩下四壁断垣与一个钟楼。考文垂这所建于1016年的古城当时是英军军需基地,德军的轰炸计划,代号竟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就是在希特勒制定的“月光奏鸣曲”激情诗意中,德军投下了5万枚炸弹,其中3万枚燃烧弹,将25万人口的这座古城烧成一片火海。1962年,大教堂就重建在古教堂遗址边,窗玻璃外就是那战争遗迹。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5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往事钩沉

两岸关系中的一些人和事

37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