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吉县滑坡:黄土高原的贫困样本

作者:吴琪

2018-08-09·阅读时长7分钟

48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701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吴琪)


( 在吉县人的记忆里,这样大规模的塌方事件还是头一次 )

没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片适宜居住的土地,满眼黄土,山大谷深,沟壑纵横。在山西吕梁山脉的南端,黄河边的小县城“吉县”是整个黄河流域“几”字型脉络最末拐角上的一个点。这个从春秋时期就有着建城历史的地方,囿于地理因素的影响,从经济地位来看,几千年来似乎并无颠覆性的变化。“靠天吃饭”是当地老百姓对生活最常用的一种描述。虽然有着1700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吉县的可耕地却占不到全部面积的10%,而这其中,平地面积仅占全部耕地的20%。居住条件显然是让位于生存的,鲜有平地的山区,县城附近的大面积平地都成了种植果园。巴掌大小的县城由几条小沟冲刷而成,简单的街道,四周绵延的黄土坡上,顶端种地,下面建窑洞住人。

祖祖辈辈在黄土地上生息的当地人并不熟知黄土可能带来的危险。灾难在5月9日夜间到来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没有知觉。发生事故的水洞沟村就在县城边缘上,两百多户人家沿着一条早已干涸的水沟居住,所谓水沟,挖在两座黄土丘陵之间的十几米宽度的谷底。十几年前,从吉县通往运城的209国道经过此地,公路就沿着已经存在的水沟建成,村民把窑洞打在紧挨公路的两边山壁上。

49岁的史国森离家前仔细把窑洞打量了一遍。5月初,从未出过远门的他第一次去邻近的乡宁县打工,乡宁的煤矿开采早,在当地已经小有规模,务工机会肯定比本县多。史国森家的六孔土窑15年前建成。村民建窑,按照一户最多三孔的指标,各家选好位置后,由生产大队来划分。史家老人已经去世,留下三孔窑,加上史国森自家的三孔,一共8口人守着8亩地过日子。收成好的时候,一年下来有个一千来块的收入,黄土地贫瘠,小麦只能种一季。但是17岁的女儿在临汾幼师读书,钱总是不够用,大儿子、二儿子家几口人也都在打工谋生路。史国森弟弟一家两天前出门打工时,也看了看窑洞,“没有任何不一样”。

文章作者

吴琪

发表文章4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604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往事钩沉

两岸关系中的一些人和事

37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