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域外颜色:唐朝女子时尚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11-28·阅读时长3分钟

419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960个字,产生1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桃面花靥:面妆


文/邱忠鸣   王新

中国古代女子形象,有唐一代妇人至为雍容华贵,却无失优雅典丽。盛中唐张萱、周昉的仕女画勾勒出这样的女性形象:发髻宽大巍峨,或满插步摇,或遍簪盛放的牡丹;五官浓重,精致中透出疏放大气,丰满的面颊上常常妆点各式花钿;身材丰腴秾丽,穿锦着罗,领口宽大低开,以至“粉胸半掩疑暗雪”。这一经典时尚大多拜“胡风”所赐。我们由此窥见盛中唐时期胡服风行之一斑。这一时尚自初唐时已浓烈,至盛中唐不衰,晚唐仍余绪不绝。


《簪花仕女图》(局部)


遮蔽之美:首服

首服也称“头衣”,泛指裹头或饰发的巾、帽、冠等。《旧唐书·舆服志》为我们勾勒出唐朝女性首服变化的面貌:“初妇人施羃篱以身,自永徽中始用帷帽,拖裙及颈。武后时帷帽益盛,中宗后乃无复羃篱矣……开元初,从驾官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效仿……至露驰骋而帷帽亦废。”

羃篱的形制,尚无可靠的实物坐实,我们唯能从文献揣测于一端。马缟在《中华古今注》中说“羃篱之象类今之方巾,全身障蔽,缯帛为之”,但其形制有多种:初为障蔽头部和全身,次为盖头齐肩;或纱质或毛料;帽胎也有软硬之分。羃篱之兴,起自西域。西域多风沙,因此羃篱便为西域人必备之物,男女均用,约当南北朝时传入中原,至唐初成为女子出行之服,脱去旧有功能,为一时之风尚。

永徽至开元年间盛行的帷帽为高顶大檐帽,檐下垂一丝网,拖裙及颈,类似于“帷”。向达先生认为吐谷浑男子通常戴帷帽——长裙缯帽,原也为遮蔽风沙之用。从羃篱至帷帽的演变可看出唐代女子首服向短、小、薄透等转变的特点。此外还有各式胡帽,如珠帽、貂帽、毡帽、浑脱帽、蕃帽、卷檐帽等。

晚唐时则盛行回鹘髻。先将头发绾髻,髻上戴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簪钗,并配以华美的首饰。与之相配的是大翻领,窄袖、宽身,衣长及地,以红色织锦为主,领、袖镶宽阔的织金花边。


李震墓壁画《舞女图》(局部)


面妆:桃面花靥

首服之下,为面妆。“西子去时遗笑靥,谢娥行处落花钿。”美人已杳,笑靥尚存,颇值玩味;而美丽的花钿委落一地的情景,不知诸君作何想象?

“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古今中外的彩妆,恐怕以唐五代的女人最有胆张扬。初盛唐时期女性面妆的程序一般为:傅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等。与历代女子相比,唐代女性面妆中最具特色者,除“翠眉与晕眉”之外,还有额黄、花钿、妆靥与斜红等。花钿,在唐人文集和诗集中,多称花子或媚子。即女性在眉心处或粘贴或描画各种图案。花钿的材质有金箔、纸、鱼鳃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其色有红、绿、黄等。此点孙机先生已经明言。从文献和视觉材料来看,花钿所帖或画的图案或为圆形等几何形,或为花、鹤、蝶、星、月等自然物形,或者在实物之上再行描绘。其中在蜻蜓翅翼上画折枝花者尤为精致鲜活。

上述焕烂的彩妆大多有着域外的来源,有些虽为中土的创意,但在观念上却与西域有着脱不开的干系。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17篇 获得12个推荐 粉丝47335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唐朝的想象力

城市 女性 诗歌 胡风

1830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