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戎戎
2018-11-28·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737个字,产生15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唐朝人的“圣诞节”
那是1300多年前一个腊月的夜晚。那时,冬季的长安城,晚上通常很寒冷。这天晚上,大明宫内灯光通明,充足的炭火把大殿烘烤得暖洋洋的,以至于参加宴席的客人们脸上都微微有了汗珠。
宴席的主人是代宗皇帝,他端起酒杯,真诚地祝福席间的各位客人圣诞节快乐,并赐给他们御制名香和糕饼。
客人们自然感激涕零,下跪谢恩,山呼万岁。公元781年,这些客人的首席代表、长安景教寺院大秦寺僧首景净,在唐德宗敕建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中,满怀感恩之心地写下:“代宗文武皇帝恢张圣运,从事无为,每于降诞之辰,锡天香以告成功,颁御馔以光景众。”
这是中国史料中,最早的关于中国人过圣诞节的记录。而这一幕,发生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而所谓的“景教”,就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基督教。
景教是公元635年入唐的。唐太宗李世民对这个从波斯远道而来的宗教十分好奇。他派丞相房玄龄到长安城外去迎接他们,还亲自听主教阿罗本讲道。之后,他表现出了对这个教派的欣赏。他允许阿罗本在皇家的藏书楼里翻译经典,还允许他进入内廷,与自己讨论教义。贞观十二年(638)七月,唐太宗亲自颁发了允许这种新来的宗教在大唐传播的诏书,诏书这样写道:“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众生。”
这16个字,体现了唐太宗对宗教的高超理解。
事实上,来到中国的“景教”,就是基督教历史上的“异端”——聂斯托里派。聂斯托里曾于428~431年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他否认基督的“神性”和“人性”是结合为一个本体的,认为应该把基督的“神性”和“人性”区分开来,基督的神性本体是依附在人性本体上的,圣母是“人母”而非“神母”。很快,聂斯托里被教廷宣判为“异端”,被剥夺了大主教职务,流放到了埃及。他的信徒们则被东罗马帝国迫害,进入波斯。在那里,他们成立了独立的教会,自东向南,将教义带到了印度和中国。
从此,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所撰写的那样:“明明景教,归我大唐。”到了高宗年间,景教一度在中国发展到“法流十道,寺满百城”的规模。
大概是由于客人来自波斯,在诏书中,唐太宗将阿罗本和他带来的教徒们称呼为“波斯僧”,他为阿罗本和“僧众”们建立的寺院,也被长安的居民们称呼为“波斯寺”。其实,无论是对于唐太宗,还是长安城的居民们来说,阿罗本和他的同伴,不是唯一的“波斯僧”。当年,长安城里,同样被称为“波斯僧”的,还有祆教徒和摩尼教徒。
祆教又称拜火教或火祆教,是中国古代对起源于波斯的琐罗亚士德教(Zoroastrianism)的称呼。琐罗亚士德教最根本的理论基石是善恶二元论:世界存在着善与恶两大本原的对立,善本原代表着智慧、善良和创造,是光明和生命的体现;恶本原代表着愚昧、邪恶和破坏,是黑暗和死亡的体现。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对立是永恒的,它们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起源于“二”,最终又复归于“二”。公元4世纪初,祆教就已通过粟特商人的途径传入了中国,北周的统治者为了发展与西域诸国的关系,甚至制定了“拜胡天制”,由皇帝亲自参与祭拜活动。
唐高宗时代,摩尼教传入中国,武则天曾接见了第一批来华的摩尼教徒。摩尼教的中心思想是“二宗三际论”,二宗即光明与黑暗,三际是指世界发展的三个阶段:初际、中际、后际。摩尼教认为光明与黑暗是世界的本原,光明王国光明、洁净、和善、快乐,是美好的所在,而黑暗王国则是邪恶的化身。
摩尼教公元3世纪中叶由波斯人摩尼创立,3世纪末年在本土被祆教打压,于是沿着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摩尼年轻时曾为基督教徒,因此,教义中有明显的基督教“末日说”影响:摩尼教认为,只要通过艰苦的“劳心救性”,人类的灵魂终将得救,回归光明王国。那些拒绝拯救的灵魂将连同地球及黑暗物质一起,在熊熊的世界末日大火中归于毁灭。
在古代宗教史研究领域中,景教、祆教、摩尼教被统称为唐代的“三夷教”。“三夷教”的寺院主要集中在长安城的西北部,靠近胡商聚集的国际商品交易市场“西市”,方便各族胡人祭祀礼拜。
“每岁商胡祈福,烹猪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每至岁末,西市的胡人祈福活动便成为长安城内的一景。胡人们在仪式上表演“破腹出肠”西域幻术,让大唐居民们又惊惧,又好奇。
在浙江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孙英刚教授看来,“三夷教”留下的正式宗教文献非常少,少到“写篇博士论文都不够”。但是,“这些信仰在中国都有教堂,说明当时中国人的信仰很开放”。
发表文章34篇 获得14个推荐 粉丝372人
马普尔小姐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