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伟
2019-01-16·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788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刘震云1990年只写了一个中篇《一地鸡毛》,发表在上海《小说家》杂志1991年第一期上。这个中篇开始了他与冯小刚的影视合作。他通过王朔,认识冯小刚是1993年。那时,冯小刚与郑晓龙合作,正在拍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王朔向冯小刚推荐了《一地鸡毛》。他与王朔,相识于饭局上。有段时间,梁左住小庄,《人民日报》宿舍;王朔在《人民日报》招待所写小说;三人常在一起吃饭,走得很近。王朔、刘震云、冯小刚同岁,按生日,冯小刚最大,王朔最小。梁左比他们大一岁。
“鸡毛”是指庸常生活中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这个小说的主角还是《单位》里的小林,办公室里来了个关处长,老张还稳坐副局位置,老孙隐匿了。视角转为小林的家庭:妻子、保姆与女儿,贫困、疲惫与窘迫。小说从小林早起排队买豆腐开始讲述,一斤豆腐忘了放进冰箱,馊了,就要被老婆埋怨。小林的老婆,也是大学毕业生,却堕落到指使保姆晚上不关自来水龙头偷水,可见这日子过到了什么地步。年轻时,都有一段在寒酸中一筹莫展的日子。这小说里是,老婆要调工作,女儿要上幼儿园,都是求人无门;收入拮据,就怕家乡来人;女儿看病,都舍不得付钱拿药。读它,我就庆幸自己到了一个好单位——刚结婚,就分到了宿舍;虽也两家合居,夏天闷热,铺凉席睡地上,开门挂布帘,布帘下,能看到对门也睡在地上;收入不多,也怕外地来访的亲戚朋友;买冰箱电视,也都是先舔着脸借钱再还钱。但好在,有了孩子,就分到了白家庄的二居室;儿子上幼儿园,刚好我大姐又在一个著名幼儿园当园长;且自家日常花销,好像从没有为难过。刘震云虽有个北京大学让我仰慕的文凭,立足之路,却比我难多了。
《一地鸡毛》里记载的是一种意志的消磨。青春期的发奋图强、熠熠闪光的理想,在上下班、买豆腐、吃饭睡觉洗衣、对付保姆弄孩子中,“淹没进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小林后来在小说里总结的道理是:“世界上的事情其实也很简单,只要弄明白一个道理,按道理办事,生活就像流水,一天天过去,也很舒服。”这道理就是,踏踏实实过日子,才是最实在的。回到考虑白菜、豆腐的基本点上,其实就很容易满足。小说结尾是,小林想,如果收拾完大白菜,老婆能用微波炉给他烤点鸡,让他喝瓶啤酒,“他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了”。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1545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