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时尚是艺术吗?

作者:陈赛

2019-01-16·阅读时长10分钟

358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364个字,产生4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英国天才时装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去世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于2011年举办的“野性之美”回顾展


在大都会博物馆采访的时候,好几个策展人都提到,服装馆(又名“时装学院”)是一个非常特别的部门,而馆长安德鲁·博尔顿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一般来说,在大都会策划一个大的特展,至少需要三五年的时间,时装学院却平均每年策划一个展览。而且,在过去10年里,时装学院策划的展览中有三次进入了大都会参观人数最多的十大展览名单,“野性的美”“中国:镜花水月”“手工×机器:技术时代的时尚”“天堂的身体”,等等。其中,“天堂的身体”甚至超过了上世纪60年代的蒙娜丽莎展与70年代的图坦卡门奇珍异宝展,参观人数达到160多万人。

在采访安德鲁·博尔顿之前,我看了一部以他和美国《时尚》杂志主编安娜·温特为主角的纪录片《五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大都会博物馆每年只有4天闭馆,感恩节、圣诞节、元旦以及5月的第一个星期一,也就是大都会慈善舞会(MET GALA)召开的日子。作为美国时尚界最隆重的晚会,每年MET GALA的红毯部分都被誉为“时尚界奥斯卡”,电影明星、体育明星、时尚名模、艺术家、政客以及各种社会名流云集。大都会的前馆长汤姆·坎贝尔曾经用盖茨比的派对来形容MET GALA,“在他蔚蓝的花园里,男男女女像飞蛾一般在笑语、香槟和繁星中间来来往往”。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装学院主策展人安德鲁·博尔顿


时尚到底是什么呢?一种不断变化的美的理想?一种不断修改的社会规则?人们通过追随或反叛它而获得某种愉悦感,或者某种关于自我的真实或虚假的宣示?即使我们这些自以为与时尚毫无关系的普通人,也像《穿Prada的女魔头》里那位以安娜·温特为原型虚构的时尚女主编所说,每个人衣橱里的衣服和鞋子都以千丝万缕的关系与那个庞大的时尚工业及其所制造的审美原则连接着。

看纪录片里各路明星和他们的华服在红地毯上争奇斗艳,让我想到哲学家丹尼斯·丹顿在《艺术的本能》那本书中提出的那个备受争议的理论。他的大致意思是人类的审美品味虽然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因时间而异,但我们每个人至少共享一种艺术本能,无论创造艺术的激情,还是欣赏艺术的愉悦感,都与我们祖先远古时代的某种生存/繁殖本能有关。就像雄孔雀华丽的羽毛,与生存相悖,却有助于获得交配机会,基本上是母孔雀选择的结果。人类没有羽毛,于是发明了艺术,作为吸引异性的昂贵摆设——珍贵稀有的材料彰显社会资源,而巧夺天工的技艺说明这个制作者拥有更好的脑手协调能力,意味着有更佳的生存能力。

如果他的理论是正确的,没有什么比这些明星身上的衣服更像孔雀的绿羽毛了——碧昂丝近乎透明的刺绣礼服、杰西卡·帕克的火焰凤凰头盔,还有女歌星蕾哈娜那身龙凤刺绣的黄袍长礼服,身后裙摆延至数米……

时尚真的仅仅是关于性吸引力的炫耀,关于男男女女浅薄的虚荣吗?还是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说,“只有浅薄的人才不以貌取人?”在时尚的孔雀绿羽毛式的表象之外,是否还有更智性的,更深刻的,更具有超越性的表达,可以被称之为“艺术”的一面?

这些是我希望向博尔顿先生请教的,也是《五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关心的问题。片中有两条并行交叉的线索,一条是安娜·温特筹备她的MET GALA,周旋于各种名人之间,另一条则是博尔顿策划他的“中国:镜花水月”展——这个题目听着很中国,其实来自路易斯·卡罗的《爱丽丝镜中奇遇记》,讲的是爱丽丝穿越到镜中世界,一切景象都变得颠倒而荒诞,正如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幻象。

很多人把MET GALA看成大都会年度时装展的一部分,但其实它就是一场筹款晚宴。在大都会,时装学院是大都会唯一一个靠自己筹款的部门(“中国:镜花水月”展一晚就筹得1250万美元),也是唯一一个位于地下室的部门——在大都会博物馆北侧的地下一层,就在埃及馆的下面。

这个地理位置很能说明这个部门在初建时的地位:在大都会百科全书式的收藏中,虽然包含了“人类有史以来每一个时期每一个地方每一种媒介每一种范畴的所有艺术”,但艺术与艺术之间显然是有等级差别的——绘画、雕塑、建筑是第一梯队,然后才是装饰艺术,比如瓷器、挂毯、家具……衣服大概处于这个链条的最底端。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时装学院的主要功能是为其他部门提供资源,第七大道上的服装零售商们的捐款维持着这个地方的运作,用一位前策展人的说法,这里曾经像是大都会的一个“良性肿瘤”。

1971年,当时美国《时尚》杂志的主编黛安娜·费兰德对这里进行了改造,把它从一个存放古老衣服的仓库变成世界上最重要的时尚展览场所。她策划了一系列在时尚圈颇有影响力的展览,包括“巴黎世家的世界”“好莱坞浪漫与迷人的设计”“俄罗斯时装的辉煌”“名利场”等等,而她的继任者理查德·马丁和哈罗德·柯达则采取了更加学术化的策展方式。但时装可以是艺术吗?时尚是否属于大都会这样的博物馆?这样的质疑似乎从未停止过。博尔顿经常引用哈罗德·柯达的一种说法,“时装学院就像是大都会的漂亮妹妹,得到所有的约会,却没有任何尊重”。

《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分析时尚之所以处于博物馆这种文化机构的低端位置,是因为它的商业性、普遍性、女性化和缺乏理论系统等。但是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Martin Margiela、Hussein Chalayan、Helmut Lang、Miuccia Prada等设计师,他们开始把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融入到时装设计中,创作出诸多保有美学价值以外,又可被深入分析的作品,也督促着人们开始重视时尚背后的文化、社会价值等。”

文章作者

陈赛

发表文章232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4063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我们何时去火星

理解宇宙 就是理解我们自己

904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