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未来的爱情

作者:宋诗婷

2019-01-28·阅读时长21分钟

941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0949个字,产生33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日本35岁公务员近藤明彦与虚拟偶像“初音未来”结婚,人类与二次元虚拟人物的结合成为可能


当我在和台湾辅仁大学心理系副教授、“我是科学家”科学顾问黄扬名探讨人类未来性与爱的可能性,人能否与虚拟人或人工智能做爱或相爱时,他突然发给我一个链接:“初音未来结婚了。”去年11月,日本35岁公务员近藤明彦(Akihiko Kondo)耗资1.75万美元,与著名的16岁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喜结连理。

在近藤心中,“初音未来”是将他从职场困扰中解救出来的人。十年前,他受到职场女性前辈打压,被迫停止工作,一度对现实生活中的女性毫无兴趣,甚至患上了神经衰弱的毛病。与“初音未来”相遇后,他才渐渐找到寄托,慢慢从生活的阴影中走出来。两人的婚礼仪式谈不上盛大,但也算温馨,一个“初音未来”娃娃代替女主角“真身”出席了婚礼仪式,众多网友通过“推特”等社交网站表达了祝福,除了近藤的父母。

在接受CNN采访时,近藤明彦替很多“宅男”表达了心声:“社会给人施加压力,要求每个人遵循一定的爱情准则,但这可能并不会带来快乐,我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单身社会

曾经,像近藤明彦一样的日式“宅男”还是少数派,他们某种程度上切断了与现实世界的情感和人际关联,选择在虚拟世界里寻找精神寄托和情感关系。但在今天,整个人类社会都有了不可逆的宅男化倾向。

最近,《大西洋月刊》一篇名为《性萧条》(The Sex Recession)的文章引起关注,资深编辑凯特·朱莉安在那篇文章里探讨了当下美国,乃至世界各地人对性和亲密关系的意兴阑珊。凯特·朱莉安给出了几组数据:“从1991年到2017年,有过插入式性交的高中生总体比例从54%掉到了40%。”性生活的减少不只是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以及向来“冷感”的北欧,年轻人的性生活频率都在下降,与此同时,自慰率却在上升。

在“初音未来”娃娃的故乡日本,“单身社会”也在形成。在博报堂“单身活动男子研究计划”负责人荒川和久的新作《超单身社会》中,过去30年,日本人的婚恋观产生了根本性改变。

曾经,日本和中国一样,是“皆婚社会”,所有单身都被视作走入婚姻和亲密关系的过渡阶段,是一种阶段性的生活方式。荒川和久发现,在过去很多年,日本人终生未婚的概率始终低于5%,直到1990年,男性的终生未婚率才超过5%,女性则是到了1995年,这一数据才超过5%。但2016年10月,日本官方公布的“2015年国势调查确定数值”统计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的终生未婚率分别为23.4%和14.1%。而2010年,这一数据的男性人口比例为20.1%,女性为10.6%,5年间,男女数据比例分别增加了3%以上,创下了历史新高。按这个趋势估计,到2035年,日本人口中会有一半是单身者。

这就导致了整个社会家庭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从前,“夫妻加孩子的家庭”是日本的标准家庭模式,但在2010年的调查中,不同家庭类型的家庭成员构成比例这一项已经更新——“单身家庭”的户数已经超越“夫妻加孩子的家庭”,成为日本家庭类型的首位。到了2015年,“单身家庭”这一数据继续上升为32.6%,而曾经的标准家庭模式数据则与5年前持平。按眼前的结果推算,即便今后日本人口数量持续减少,“单身家庭”的户数依然会持续增长,到2035年会达到37%的比例。


在愉悦社区Yummy的创始人三木看来,当下,中国女性的性观念和性需求正在改变


在中国,类似的“性爱降级”也有了端倪。女性愉悦社区Yummy的创始人三木最近做了一份有关“95后”的女性调研。“在两万份问卷中,有45%的‘95后’女生是从不使用交友软件的,使用的那部分人中,大概只有26%会尝试约会。年轻女性主动准备避孕套的概率相当高,达到90%……”从这组数据里,三木发现,“95后”年轻人并不如大众想象中开放,至少在行为上并不如此。

她们没那么热衷于寻找爱情和各种形式的亲密关系了,转而把更多心思和时间花在改造自己身上。“年轻人有了更多释放欲望的途径,性欲在多种渠道被释放和排解。在我们的报告里,很多人看黄片的比例要高于看偶像剧。这样的情况延展到婚育部分,可以接受和愿意不婚或丁克的比利高达70%,年轻女孩拥有了取悦自己的能力,不再按传统的婚恋观要求自己,也倾向于不仅是为了稳定而结婚。”

人们好像突然不再需要抱团取暖了。古希腊诗人提奥克利图斯曾坚信,“人类永远彼此需要”,这条铁律曾延续了2000多年。几年前,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Eric Klinenberg)就看到了这种不可逆的趋势,他在《单身社会》一书中提到过:“孤立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无法承受的压力。在远古社会,放逐在所有的酷刑中排名最高,仅次于死刑处决。而在17世纪与18世纪末,现代监狱系统开始推广单独监禁的做法,因为孤立隔离‘能提升惩罚的威慑力’,进而制止犯罪。”

这种人与人相互依赖的关系直到上世纪50年代依然稳固。但今天,有超过50%的美国成年人正处于单身,其中超过3000万人独自生活,60年后,乔治·彼得·默多克所断定的“人类文明”出现了例外。

“归根结底,这是个人主义极端化的体现,或者说,个人主义发展到这个阶段必然会导致这一结果。”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汪民安觉得,一切早有定数。

“一定要追溯的话,欧洲是从16、17世纪开始。”汪民安说,那一时期,欧洲的新教改革开始推行,每个人都可以独自信仰上帝,不再被圈定在教堂里。慢慢地,从信仰到个人生活,“隐私”的意识渐渐兴起。工业化与社会分工让“自我”的概念进一步增强,“每个人都是高速运转的社会大机器中的一员,如螺丝钉一般,只需要完成属于自己的社会功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人与人多重关系的联结变少了,交流的动机和欲望也随之减少”。


与关注亲密关系相比,当下的年轻女性更在乎改造自己的身体和容貌


在《单身社会》中,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同样认为,个体推崇的盛行是18世纪以及19世纪早期在西方社会慢慢开始的,但开始对西方社会以及其他各地产生深远的影响,却发生在19世纪下半页。“同一时期,另外四种蔓延开的社会变革也正在悄悄发生——女性地位的提升、通信方式的变化、大规模的城市化,以及人类寿命的大幅延长,这些社会变革交互作用并为彼此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共同条件。”

“当这种个人主义发展到极致,社会的原子化趋势就出现了。”“社会原子化”是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提出的概念,用来阐述当代社会因联结机制解体而造成的个体疏离、社会失范等现象。汪民安觉得,中国社会的“原子化”晚于欧洲,起步于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城市化,尤其是近20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原子化”提供了更有利的客观条件。除了基本生活上的满足,人获取知识、交流、分享、部分亲密关系上的需求都能通过技术和网络解决,现实中人际之间的联结就更式微了。

便捷的性

性和亲密关系的建立也在被科技和互联网左右。从美国的老牌在线约会网站Match Group、OkCupid到信奉科学交友的eHarmony,传统的线下相亲正在被互联网相亲所取代。如今,在美国,每6对即将踏入婚姻的夫妻中,就有一对是通过相亲网站或APP相识的。在这整个过程中,大数据似乎在发挥作用。传统的相亲通常仅通过极少的信息交换促成见面,但线上交友动辄需要填写上百条信息,从年龄、学历等基本信息到信仰、生活方式,再细致到酒量、睡眠习惯、性癖好……求偶者在一份互联网问卷里能了解到的,甚至比传统相亲中的几次见面还要多。当然,即便是相亲网站的运营者也难以准确描述这些数据与相亲成功比例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海量的选择对象和“如非真有冲动没必要见面”的大前提,还是吸引了更多原子式的现代人尝试以这种方式挑选自己的伴侣。

性也从未像今天一样唾手可得。如果你有急切需要,只需下载Tinder或其他交友软件,并在手机屏幕上轻轻滑动手指,如果再会说几句调情话,当晚的性欲很容易得到解决。

和Tinder一类交友软件争夺市场的不是Pub或传统社交活动,而是越来越高科技的性用品和被拆解的与性相关的服务。在《性萧条》里,凯特·朱莉安提到了日本花样繁多的性相关服务。当一个女孩需要的只是一个拥抱,专业的安慰、抱抱服务会满足女性需求。当一个男孩要枕在女孩腿上偷得半刻平静,日本的服务行业也能满足愿望,更不用说那些更为直接的生理上的性满足。

“沟通成本太高了,不如自己解决起来方便。”三木曾经在纽约留学,出国念书前,女友曾送给她一个性玩具,同时,也不介意她结交新的性伴侣,在认识新人与信任性玩具之间,她选择了后者。

最近几年,全球情趣用品销量都在持续增长,中国市场的增长尤为突出。2016年的天猫数据显示,女性情趣用品的销量比上年增长了11倍,振动棒销量更达到了2015年的51倍。

正如女性情趣用品销量的快速增长一样,科技与互联网所带来的性生活方式改变更显著地在女性身上产生了作用,这种形势在日本、中国等性观念相对保守的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六七十年代以来的性革命,就是女性在各种指标上追赶男性的革命。”李银河还记得,“在1948年出版的男性性行为调研和1953年出版的女性性行为调研中,男女在很多指标上都有很大差异。比如,婚外性行为,男性是64%,女性只有26%,中间差了将近40个百分点。”但“性革命”之后,尤其是近10年,无论从性技巧、婚外性行为比例还是婚前性行为比例上来看,女性都在数据上快速接近男性。


在“单身社会”的大背景下,“单身狗”或将成为现实


“我们的用户大概有七成左右,特别关心自己在性生活中有没有高潮这件事,她们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经济独立的女性了,生活品质也不错,怎么可以没有高潮,这足以成为人生一大遗憾。”三木说,Yummy聚集的当然是国内相对独立和开放的一群女性,但她们对自身的关注依然有社会层面的参考价值。

女性在追求高潮的道路上有了一个明确的认知:女人的高潮和性快感不一定要从男人身上获得。这甚至算不上一次女性的觉醒,很多事实都已证明,婚姻对女性的重要性远不及男性。加拿大历史学家伊丽莎白·阿伯特在《婚姻史》中就提到过,为了撰写《独立在外:一战后的两百万女人是如何在没有男人的情况下生存的》的,弗吉尼亚·尼克尔森访问过几百名女性。让她惊讶的是,20世纪20年代的“剩余”女性结婚生子的希望被战争带来的死亡击碎了,但她们没有被孤独征服,有的找了情人,有的找了工作,有的找到了和其他女人的爱情。她们从生活中得到的满足和幸福与婚姻给人的满足是一样的。

在三木看来,“低欲望社会”和“性萧条”的说法都并不准确。“人永远需要在情感上和人产生关系,欲望也没有消减,它只是有了线上、线下的服务,有了自慰、情趣用品、人工智能,有了更多释放欲望的出口。”

文章作者

宋诗婷

发表文章218篇 获得38个推荐 粉丝839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未来爱情指南

我们的爱和欲望会消逝吗

1072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3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