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菁菁
2019-01-28·阅读时长2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0913个字,产生21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数学成就爱情?
曼迪·金斯伯格(Mandy Ginsberg)总是询问伴侣们他们是如何相识的。10年前,一些人假意说:“我们是通过朋友认识的。”而一旦金斯伯格表明自己为在线约会公司工作,对方会如释重负地改口:“事实上我们是通过Match相识的。”如今,她已经很少遇到人们回避这样的问题。曼迪·金斯伯格现在是Match Group的首席执行官,她掌管的在线约会品牌包括“刷脸”的Tinder,通过数学和问答方式吸引用户群的OkCupid,老牌约会网站Match.com,法国和欧洲约会品牌Meetic,老年约会网站OurTime和日韩及中国台湾约会品牌Pairs等等。甚至,他们还有专门为养宠物的单身人士设立的网站PetPeopleMeet.com。这些产品包含了42种语言,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6亿单身人群。
Match Group的兴旺发达是全球在线约会市场的缩影。根据《经济学人》去年8月的报道,在线约会已经是一个价值46亿美元的大生意。这个市场还在不断地发酵。2018年,巨鲸“脸谱”(Facebook)也宣布加入这片蓝海。在线约会服务甚至已经进入那些从来没有类似传统的国家。即使是在包办婚姻盛行的印度,2017年,Matrimony.com也成功募集到了7000万美元开辟这个国家的婚姻市场。在线约会服务为什么吸引人?一个数据或许能说明问题。据统计,在美国,有着悠久传统的个人征婚广告所促成的婚姻从来没有超过婚姻总数的1%,但今天,每6对决定结婚的夫妇中,就有一对是通过约会网站或App认识的。
2011年,张羽茜在OkCupid上注册了账号。那一年她30岁,开始考虑婚姻问题。她在英国念完书后到新加坡工作,熟人圈子本就不大。她尝试通过相识的人介绍,却发现自己已经不被看好,“新加坡的华人圈偏于保守和传统”,女博士,30岁,“不是中国主流审美中的美女”——单单是年龄一条,就足以让人露出“不情愿”的表情。熟人圈之外,张羽茜尝试过“快速约会”。女生们坐定在桌前,每6分钟换一个男生交谈。3次以后她就厌倦了。“完全是盲目地大海捞针。来的人什么背景、年龄都有。6分钟时间,大家只够交流一些基本的个人信息,很难对对方产生足够的兴趣。”
网络打破了线下人际交往的小圈子,一下子把海量的候选者推到了张羽茜面前。更重要的是,她能在回应或者发出第一条搭讪信息之前,“充分”了解网络另一端的那个人。
1995年诞生的Match.com是第一代线上约会网站。这一代网站大多基于搜索和标签筛选,为用户提供海量的个人简介。它们就像巨无霸的爱情超市,寻找爱情仍然依靠个人自助。进入新千年后,线上约会服务变身为真正的红娘。2004年,四位哈佛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创建了OkCupid。那时候,线上约会服务正在经历一轮技术革新。创建OkCupid的数学高手们认为,算法,而不是宿命,能够帮人们找到真正的灵魂伴侣。
注册账号后,张羽茜首先需要填写一些基本信息:身高、教育、收入、工作、宠物等等,同时留下更生动的自我描述。接着,她需要回答15道必答题和多达数百道的附加题。“你是习惯早起的人吗?”“你喜欢恐怖电影吗?”“你是否喜欢啤酒?”“看到错别字会令你感到不舒服吗?”“你的卧室里有电视机吗?”问题无所不包,涵盖的领域包括政治、宗教、爱好、酒量、性、生活方式,甚至战争观。面对每个问题,她必须做三件事:给出自己的答案;回答她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有怎样的答案;以及这个问题对她来说有多重要——从“完全不重要”到“必不可少”共5档,分别对应不同的分数。最后的重要性选择尤为重要,它使每个单身人士的交友条件变得个性化。回答的问题越多,张羽茜的用户画像就越清晰。在她回答完最初的25个问题之后,算法就开始自动测算她和其他会员间的匹配值了。100%就是数学意义上的“灵魂伴侣”。那些匹配值高的人被推上她的首页。
张羽茜回答了超过100个问题。根据OkCupid的统计,他们的会员平均会回答大约300个问题。算法被运用到这数百个问题和千百万用户中,使OkCupid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约会网站之一。英国数学家汉娜·弗莱(Hannah Fry)在《爱情数学:如何用数学找到真爱?》一书里,将OkCupid和它的算法称作“基于个人喜好的最考究的寻偶方式之一”。
其实早在1965年,两名哈佛大学学生就想到了用计算机和数学来寻找爱情。他们设计了75个问题让同学们回答,搜集他们的外表吸引力、智识等个人特征,计算出每个人“最合适”的约会对象。这项服务曾经覆盖全美校园。他们当时用于处理数据的Avco 1790计算机有一个小型房间那么大。大学生们要想拿到对方的联系方式,每个人需缴纳3美元。不幸的是,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没能达到他们的预期,3年后,只能关门谢客。
将态度和价值观等个性倾向性作为个体择偶的动力系统,是婚恋匹配研究中的基本思路。无论是半个世纪前哈佛学生的尝试,还是以OkCupid为代表的在线约会服务商,大多数配对算法都基于一个假设:人们的共同点越多,他们在一起的可能性就越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西奥多·纽科姆(Theodore Mead Newcomb)最早在现实情境中验证了这一点。1961年,纽科姆在密歇根大学做过一个实验。他为17名大学生免费提供住宿4个月,交换条件是要求他们定期接受谈话和测验。纽科姆先测定了大学生们关于政治、经济、审美、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人格特征。然后,他将那些态度、价值观和人格特征相似和不相似的学生混合安排在几个房间里。在4个月的时间里,纽科姆定期测定他们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让他们相互评定同宿舍的人,喜欢谁,不喜欢谁。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处的初期,空间距离的邻近性决定人际之间的吸引,到了后期,相互吸引发生了变化,彼此间的态度和价值观越相似的人,相互间的吸引力越强。这项研究在两年内成功地重复了多次。
在线约会为张羽茜打开了一扇大门。她第一次发现,在她的生活圈之外,有那么多人和她高度“匹配”。而且,当她开始和他们进行网上一对一的沟通时,“你真的会觉得和有些人很聊得来。我满心期待地觉得:‘应该能成!’”
发表文章143篇 获得18个推荐 粉丝1761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记者。写字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