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一个机器人的爱与死

作者:艾江涛

2019-01-28·阅读时长9分钟

172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841个字,产生5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电影《变人》剧照。安德鲁与年幼的二小姐


爱,是可以学习的

1999年,当导演克里斯·哥伦布(Chris Columbus)把科幻小说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的《两百年人》搬上银幕时,他的内心一定像很多人一样,充满了对新世纪的种种幻想。影片中,幻想的展开方式来自阿西莫夫对机器人与人类关系的一贯设想:“一反先前流行的机器人必然邪恶的观念,构想了人与机器人的伙伴关系。”不同的是,克里斯·哥伦布将这一命题延伸至那个至今仍令人着迷而困惑的领域:爱情。

影片开头的时间被设定为不久的将来,也就是2005年。尼尔把一个家事机器人带入自己的四口之家,这个被二小姐随口命名为安德鲁的机器人,按照机器人公司后来的解释,或许是“回路出了问题”,表现出了一种类似于人类的独特个性。在帮助主人收拾房间时,它小心翼翼地将角落蛛网上的蜘蛛,放回花园;夜深人静的时候,它打开主人的老唱片机,静静地聆听音乐;当接受大小姐的命令,从窗户义无反顾地跳下后,为了维持家庭的和睦,它向主人隐瞒了事情的真相;将二小姐的水晶小马不小心弄坏后,它花了一晚上时间查阅木工书,重新制作了一匹同样精巧的木马雕塑。


影片小说原著《两百年人》作者艾萨克·阿西莫夫


这些表现引起了尼尔的好奇。在他眼里,安德鲁身上的个性是“无价的”,他不但没有接受机器人公司回收改造的建议,反而决定刻意培养安德鲁的个性。安德鲁自此不用花费大量时间做家务,有了更多时间创作新的作品。后来它创作的钟表,还为尼尔带来大量财富。不仅如此,尼尔晚上还经常给安德鲁上课,为它讲授生命的真相,以及人类特有的幽默。

渐渐地,安德鲁变得更加富有人性。它不仅懂得流畅地讲述各种笑话,而且和二小姐之间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愫。二小姐让父亲为安德鲁建立了银行账户,还在婚礼举行之前带着矛盾的心情找安德鲁倾诉。只是,那时的安德鲁在骨子里仍被设定为对人类的服从与服务,对二小姐的诉说,它无法回应更多。

改变发生在12年后。在海滩上,手捧书本的安德鲁与二小姐坐在一起,看着她的孩子在一旁嬉戏。经过大量的阅读与学习,突然,它如有所悟,问二小姐:“人要怎样才能得到自由?”紧接着,它说道:“在下研究过你们的历史,人类掀起可怕的战争,数百万人战死只为一个目标——自由。如果自由对这么多人是这么重要的话,那一定值得拥有。”

领悟到自由的价值后,安德鲁决定用自己账户上的钱,向主人换取自由,对它来说,自由更多来自一种被对待的态度:自己并非家庭财产,而是家庭的一员。安德鲁的要求,显然大大超出了尼尔的预期。作为自由的代价,尼尔让它搬出了家。安德鲁在海边设计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在追逐自由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它用了十几年时间,到各地寻找和自己一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同型机器人,结果一无所获。

在上述情节之前,电影与小说的叙述基本重合。安德鲁,作为一个被意外发现具有独特个性的机器人,通过不断学习,开始寻找自由,思考生命的价值。如果考虑到小说原著的创作背景,阿西莫夫的初衷或许不难理解——1976年,《两百年人》这部小说是阿西莫夫应编辑之约,为纪念美国建国200年而作。从一个机器人的角度,去探讨“人”之为人的本质与真谛,解决人权与自由之困,不难让人回想到美国《独立宣言》的精神源头。

文章作者

艾江涛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22个推荐 粉丝67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未来爱情指南

我们的爱和欲望会消逝吗

1072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