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清理太平洋垃圾带:梦想还是空想?

作者:徐菁菁

2019-01-28·阅读时长15分钟

213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897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博扬·斯莱特


起航

2018年9月8日,一艘海洋垃圾清理船拖着一条600米长、直径约1.5米粗的塑料管,从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下通过,驶向太平洋。这个塑料管名叫“威尔逊(Wilson)”,是荷兰24岁年轻发明家博扬·斯莱特(Boyan Slat)历时8年的创造。“‘大太平洋垃圾带’,我们来了!”斯莱特在“脸书”主页上欢呼。根据他的设计,作为首个可折叠连接的浮动垃圾容器,“威尔逊”将以每年近70吨的速度搜集海上垃圾。一旦“威尔逊”的使用获得成功,斯莱特计划打造60个类似的巨大装置,它们将在5年里清理掉“大太平洋垃圾带”50%的垃圾。甚至,斯莱特还有更长远的梦想——在2040年,清除全球90%的海洋塑料垃圾。

近些年,海洋塑料垃圾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5年,美国佐治亚大学工程学院的副教授詹娜·詹贝克(Jenna Jambeck)及其团队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模拟研究表明,全球192个沿海国家和地区仅2010年向海洋输入的塑料垃圾就约为480万至1270万吨。联合国环境署在2017年初宣布“向海洋塑料开战”,并将“塑战速决”作为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威尔逊”所奔赴的“大太平洋垃圾带”恰好是近20年人类关注并着手研究处理海洋塑料垃圾问题的起点。

1997年,船长查尔斯·摩尔(Charles J. Moore)驾驶海洋调查船Alguita号参加从洛杉矶到火奴鲁鲁的跨太平洋帆船挑战赛。摩尔生于加州长滩市,父亲热衷航海,他从小在船上长大。1994年,他决定投身海洋保护和研究,成立了非营利性机构加利特海洋研究中心(Algalita Marine Research Foundation),同时在多个海洋保护机构任职。1997年的这次参赛是一个意外。当时,Alguita号刚刚更换了一根新桅杆,摩尔希望通过比赛检测新装备的可靠性。赛事结束返回长滩时,考虑到船只装有双柴油发动机,而且还有多余的燃料,摩尔决定做一个小小的探险,穿越赤道无风带。那里常年无风的环境不能吸引帆船造访,区域内海洋生物的贫乏则使渔船绝迹,是最为人迹罕至的海域。让摩尔没有料到的是,那儿居然遍布了人类文明的残骸。“我的视线所及到处是塑料,”摩尔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我们在副热带高压地区行驶了一周时间,不管我在什么时候四处张望,水面上都漂浮着塑料残骸:瓶子、瓶盖、包装材料、各种碎片。”

几个月以后,摩尔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海洋学家柯蒂斯·埃贝斯迈尔(Curtis Ebbesmeyer)。埃贝斯迈尔是通过海洋漂浮物研究洋流的顶尖专家,他最开始用“垃圾带”来形容摩尔的所见,并且估计这个垃圾带的面积大约相当于一个得克萨斯州。


1997年,查尔斯·摩尔偶然发现了大太平洋垃圾带


美国洛杉矶五大环流研究中心(5 Gyres Institute)研究主管马库斯·埃里克森(Marcus Eriksen)是研究海洋塑料垃圾问题的专家。他相信,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大太平洋垃圾带”。就好像顺时针转动一杯茶,茶叶大都会聚集到杯子的中央。这片垃圾带恰恰被北太平洋环流所环绕。北太平洋环流是一个由北赤道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构成的顺时针环形系统。一支在旧金山海岸被废弃的牙刷,会随着加利福尼亚寒流一路向南,到了墨西哥一带再借着北赤道暖流流向亚洲,一直到达日本海域,然后它会遇上黑潮,转而向东汇入北太平洋暖流,经过夏威夷,最终到达这片北纬35°~42°之间的区域。

这片区域正好处于“无风带”。赤道附近由于阳光直射,地面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上升。大约上升到8000米以后,向南北两极方向流动。这种向南北运行的大气,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逐渐改变方向:向北的偏向东北,向南的偏向东南。偏向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到南北纬30°~35°上空差不多都变成了西风,不再向前推进。而赤道附近的空气又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于是大量的空气都拥挤在南北纬30°~35°上空,使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这里缺云少雨,风也很少,就好像是龙卷风平静的中心。

英国伯恩茅斯大学(Bournemouth University)教授,海洋生物学家里克·斯塔福德(Rick Stafford)告诉我,20年前,海洋保护的主题和今天非常不同,那时候,人们关注的是渔业的过度捕捞、海洋生物栖息地的丧失,受重视的污染物是有害化学物质、泄漏原油等。

“我的发现拉响了警铃。”查尔斯·摩尔说。这些年摩尔一直在从事塑料垃圾问题的研究,他为中国《海洋学报》撰写的文章《合成聚合物入侵生物圈:我们当下所知对未来意味着什么》即将发表。他告诉我,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既是“捕食者”也是“被捕食者”,无论是哪种情况,它都能让动物死亡。在深海,塑料垃圾成为一些物种的新的栖息地,它们原本不应该出现在那里,这消耗了珍贵的资源,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影响。与此同时,塑料本身会吸附毒物,也会释放毒物。除此之外,微塑料将危及整个生物圈。

2004年,科学家们提出了“微塑料”这一术语。它被用于指称“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纤维、颗粒或者薄膜”。微塑料分为两种,一种是塑料颗粒工业产品,它们包括日常清洗衣物中脱落的非常小的合成纤维,按摩型沐浴露、洗面奶、剃须膏等护肤品中的“微型柔珠”颗粒等等;另一种则是二次生成的。大块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后,长年累月地在风浪和紫外线等的作用下,环流可能像碎纸机一样把较大的塑料碎片粉碎成塑料微粒,再把它们散布到整个洋区。这些微塑料一方面可释放出有毒有害物质,一方面也比一般塑料更容易吸附有毒有害物质。2017年,科学家首次拍摄到浮游生物摄入微塑料,它们可以沿着食物链传递,影响海洋生物,直至人类的健康。

文章作者

徐菁菁

发表文章143篇 获得2个推荐 粉丝1761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记者。写字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未来爱情指南

我们的爱和欲望会消逝吗

1072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