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发刊词 | 解锁文化地图的《诗经》密码(下)

作者:李山

2019-03-17·阅读时长7分钟

31973人看过

解锁文化地图的《诗经》密码(下)

18.2MB
00:0013:16

第四部分. 最不爱打仗的民族

战争·密码

——中国人的反战情绪

接着我们要来谈谈:战争。任何一个文化人群,都会面临着我这个人群和敌对人群或者周边人群的关系问题。你看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率先诞生了,可是它周边地区,尤其是北腹,北方草原地区,实际上是游牧人群,这两个人群会经常发生战争。而中国文化、历史有个特征,就是若干年总会出现,北方草原人群入主中原。在西周时期就开始了。西周时期有一个著名的敌人就是猃狁。有人说猃狁是匈奴的前身,现代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有不同说法,又叫西戎(犬戎),“猃狁”这个词跟“戎”,“戎狄”的“戎”读音是相近的。 就是跟他们打仗。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比如《诗经》有一首诗,中学课本常选的《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这首战争诗,不是讲如何杀敌人、如何立功,而是写战士想回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充斥着许多战争诗篇。周代的战争诗篇有两类,一类是那些贵族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这个作品创作的时间很短,到了西周晚期才出现。还有一类是更早时期主要的战争诗作品,它的立意,不是哪个英雄在杀敌,而是普通的战士以及普通的战士的家庭,那种依依不舍,那种怀念远人的情感。

这是一种人道精神——任何战争,立功的人都是少数!“一将功成万古枯”,所以《诗经》的歌唱不站在那些立功受奖的人的角度,而是站在一般民众的角度。战争起来了,很多家庭都要由男人去参战。战争不单是男人的事情,家里的女人来表现她们的思念,表现战士的思乡之情。

还有一首诗叫《鼓钟》,就是敲钟打鼓,写在淮水安抚那些死亡将士的灵魂。所以我说《诗经》里边有很高的人道精神,就在这。再比如像有一首诗,我们将来会重点讲就是《东山》。东山篇写战争结束了,战士回家,可是不写他的那种高兴心情,而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描述放在阴雨绵绵,道路泥泞这样的环境下。打了三年仗,战场上死了多少人,血与火,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扭曲有多沉重。它写在路上,回家,但是回家却高兴不起来。这是非常懂得参战人的心理的。

现代人非常关注这些上了战场的人回来以后的内心健康恢复,古人也一样,也许是自觉的,也许是不自觉的。写归乡的战士,他不是兴高采烈,而是一个人离开战场,走在漫天的绵绵细雨之中,脚下泥凝,然后看到周边的树叶子湿漉漉的,想象的家乡是荒芜的。 所以这种情调充满了一种高度的人道精神:战争适度。

第五部分. 最早的中国史诗 

祭祀·密码

——代代传唱的中国记忆

我们知道中国人,是一个祖先崇拜的国家。我们的宗教不是信上帝,也不是信其他的至高至上的神。中国人对自己的祖宗是“念兹在兹”的。比如像《诗经》里有些作品叫《周颂》,《周颂》都被认为是祭祖的、祭神的。古人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就是给我们一个“告神明”的《周颂》诗,可是你仔细看,《周颂》31首诗并不全都是祭神的,其中有迎客的,有送客的,当然这些客人跟祭祖有关,是间接的一种关系。

你看这些《祭祖》的诗,会发现一个什么现象?它只祭很少的几个王,比如说周文王得到的祭祀就比较隆重。所以祭祖有很现实的作用,最简单的说,就是周家封建的时候,文王的子孙多,而周武王的就少。《左传》里记载,当年周文王的后代封了16个诸侯,说到周武王的时候只有4个。所以“祭祖”是为了凝聚封建时期的这些人,慢慢的,人的关系远了,大家的情感也远了,总得有一个符号,有一个人物把大家凝聚起来,尤其是当社会动荡,离心离德的时候。所以“祭祖”它不单是一个鬼神崇拜,它宣扬的是祖先身上的德行。

于是就衍生了一个中国式史诗的出现——讲祖宗创业的历史。那些诗篇规模宏大,应该是在祭祖场合讲的,讲祖宗是如何创业的。比如周人很有意思,讲他的始祖,始祖小名叫“弃”,就是丢。叫“丢儿”的叫“弃儿”的这些孩子,在我们小的时候还不少呢,取这种名字为了好养活。周家的始祖就被他妈妈扔了三次,先是扔在巷子里,有牛羊给他吃奶;后来就扔到树林子里,结果碰上伐林子的人把他抱回来;最后一狠心扔到冰上去,结果有只黑色的大鸟,乌,去覆盖它,最后大鸟飞了,小男孩就哭了。这个就是我们俗话说,“黑脸老包是个肉蛋,他妈把他扔了,嫂子把他捡回来了”,这种东西在民间传说里还有痕迹。老是被扔,扔了不死。于是没有妈的孩子、被丢的孩子,自己就“发明农业”,去种地,他是个天才的农夫。说他发明农业是因为什么?因为他“善种地”,老天爷还给他好的种子,总之是个农业神。所以说这是一个反常的故事,就是一个孩子生下来怎么老是被扔,却又不死呢?这有点神话性质,但是这个神有点像半神。

你看古希腊的神话,赫拉克勒斯是个半神,他能做12件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但是我们的半神,后稷,老老实实种地,为后代积德。这都属于文化问题,故事本身也很有趣,这就是祭祖诗。后来讲述后稷的故事,讲述公刘——周代一个原祖的故事,讲述太王,王季——周文王的爷爷和爸爸,如何从陕北迁到今天的宝鸡这一带。这些故事构成了一系列史诗。所以祭祀是一个很有产出能力的文化、宗教仪式。

第六部分. 最强烈的人间色彩

民情·密码

—— 生而为人,就好好活着

另外我们要讲《诗经》里面的一些民情。

我们知道《国风》里有大量的民情,比如《周颂》里就有关于中国人的“送客之礼”。我们今天送客和西方人的送客就有明显的分别。以我个人的经历,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位外教是澳大利亚人,你到他那去聊天,不超过一个小时,走的时候就是“拜拜”,把门一关就走了。他不会送你。但是中国人,如果是这样就不礼貌了。中国人要送客,像《论语》就记载,孔子替君主去送客,一定向君主回报说,“宾不顾矣”宾已经不回头了。这就是中国人送客的习惯,送你走一定是说,慢点走,你请回,慢点走,你请回,有这么两三次来复。当然客人要迅速就离开了,什么事不回头,打招呼了你才能回来。 若你把人送到门口,一扭脸就走了,人家再回头没人了就显得不礼貌。这种送客之礼,我们在《诗经》里就能找到它的源头。

《诗经》里有一首诗叫“有客有客”,说客人来了,还是驾着白马拉的车,可能是殷商之后,走的时候,为了留住他,要把他的马拴起来,走的时候还要追。这个“追”实际上就是后来我们送客的一个“礼”的起源。

这就是人情,甚至《小雅》里还有一首诗是写“皎皎白驹”,写这个客人跟白色的马有关,然后就说,你们这些人不要“金玉其音”,你们要在这“逸豫无期”。什么意思?就是你们在我们家里要逍遥、要快乐,不要有期限,另外,走了以后不要把你们的声音像金玉一样的宝贝,言外之意就是你们要经常通音信。

这种粹美的人情,我们在《诗经》里看到了。这是老理儿:好客。而且迎客送客都有诗篇。这是在《周颂》里的情况。至于《国风》里边那些人情,就更是“万花筒”一样了,各种人物都有展现。

第七部分. 最有智慧的生活哲学

乱世·密码

——身处乱世该如何存在

另外在《诗经》里还有一些内容,是西周王朝崩溃时期的。

西周王朝的崩溃跟它的封建有关。封建:把一块土地封给诸侯。因为你立功了,因为你是贵族,封来封去,王朝的这种势力范围越来越小,于是财政问题就出了。作为王,很多事你得照应,你得去折腾,你得花钱,可是你土地都划出去了,不归你管了,那点儿进贡不够了,怎么办?周厉王就开始搞专利,不是国家专利局搞专利,是想把那些山川薮泽,以及一些过去都不收费的闲地,现在要收费,结果惹恼了国民,也惹恼了贵族,最终把他推翻。

所以西周的崩溃,实际上从这而起,后来又出了一个比较昏乱的幽王,政治就一天不如一天了。这个时候诗人们就站出来了,抨击现实,拿天命说话。周人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上天的帮助,而上天因为什么帮助我们,是因为我们积过德,我们对民众好。你现在实行昏政,老天爷要抛弃你了,所以就以这样的方式去声讨周王。

同时那是个乱世,也是个危险的时代。于是人生要小心谨慎,有一个学者曾说:读《论语》,读来读去,不外俩字,做人要“小心”而已。这种小心戒惕在《诗经》里就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见于《诗经》“小旻篇”和“小宛篇”)。在乱世的时候,我们应该慎重,应该谨慎,实际上是加深了一种德行。我们知道周代人提倡“德”。一开始,德是周人这个群体的德,后来变成个人的德,再后来就变成在一个困难的时代,乱纷纷的时代,我们如何加强个人的这种谨慎之德,来应付这种复杂的现世

诗篇就这样一篇篇的深化,像万花筒式似的展现了非常广阔地、丰富地、而且是深入地对社会生活的表现。我们大体将会从这几个方面跟大家来讲读《诗经》。

希望我们可以一同领略《诗经》的美,《诗经》的境界。中国诗歌最长的不是讲长篇故事,而是一个景致,把人带到一片如仙如影的境界中去,让你的灵魂得到浸润,所以是扣人心扉的。

同时我们讲的这部经典作品和唐诗宋词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它是一个民族创生时期集体的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它是我们这个文化人群心理内在秩序的一个奠基之作。 通过解读《诗经》可以了解我们文化的特征,也了解我们文学的特质。

以上作为一个开篇,跟大家简要介绍。我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跟大家讲《诗经》,《诗经》的文学,《诗经》的文化。谢谢大家。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欢迎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文章作者

李山

发表文章166篇 获得116个推荐 粉丝2366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先秦两汉文学专家。已出版《诗经析读》《永不妥协的大生命:孔子的一生》等。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李山·《诗经》密码

解锁3000年文化地图

1070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7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