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两个叶小纲

作者:张星云

2019-04-03·阅读时长5分钟

192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601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作曲家叶小纲

叶小纲把自己2013年9月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的那场音乐会比作“回马枪”。

由底特律交响乐团演奏的叶小纲个人作品音乐会“中国故事·大地之歌”,被视为1949年后美国主流交响乐团为中国作曲家举办的首场专场音乐会。“倒也不是说成心把‘中国故事’首场演出放在美国,但因为我是从美国回来的,当时我在美国留学生活过7年,并没有太多机会演出,现在有机会翻回去演,也算是过把瘾吧。”叶小纲对我说。

那次演出的作品中,最重头的当属《大地之歌》,叶小纲说当初他写与马勒作品同名的这部作品,就是希望让西方观众感受真正的中国文化。“像比较文学一样,观众们可以听听中国人原汁原味的《大地之歌》是怎么回事。马勒一百年前写《大地之歌》时歌词虽然用的是唐诗,但是从中文翻译成英文再翻译成德文,诗词早已面目全非,并且字数很多,所以马勒的曲子特别长,总共一个多小时,而中国唐诗原文实际上是五言、七言,所以我的《大地之歌》只要40分钟就够了。并且马勒的《大地之歌》是他晚期写的,音乐里透着对人生的悲观,而我15年前写《大地之歌》时还是个雄心勃勃的中年人,作品里也就充满了自我奋斗的理想。”

就这样,自2013年起,当时58岁的叶小纲开始了长达数年的“中国故事”全球巡演,除了纽约,还在慕尼黑、伦敦、柏林、莫斯科、格拉斯哥、爱丁堡、哥斯达黎加圣何塞、印度加尔各答、都柏林等地演出,作品也都是他以中国题材写就的,比如用中国传统打击乐器锣、镲、鼓等与小提琴的二重协奏曲《峨嵋》,用李叔同早期诗歌写的《悲欣之歌》,以西藏为主题的交响乐《喜马拉雅之光》,讲述内蒙古的《草原之歌》,也有写他自己“文革”时下放农场经历的《最后的乐园》,以及致敬刘天华的二胡重奏《光明行》。

“用交响乐来表达中国题材,更容易走向世界。”叶小纲说,“中国故事如果去欧洲演出,用他们的交响乐团就行了,这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相对便捷的方式。如果我们只派自己的民族乐团出去,人家会好奇、喜欢,但不会演奏,就不能变成他们的常规曲目。什么样的作品能走向世界?你的东西别人都在演,那才是真正走向世界,而不是自己派个团到处去宣扬。”

实际上,作为中央音乐学院78级作曲系的学生,叶小纲和他的同学谭盾、陈其钢、瞿小松、郭文景、周龙、陈怡、刘索拉等一代中国作曲家一直都是这样做的:他们是恢复高考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首届学生,毕业后相继留学美国,并努力尝试把中国音乐带到全世界。

作为那批作曲家中最早从美国回来的人之一,叶小纲说整个过程很重要,回国的时机也很重要。“一定要在美国谋生一段时间,就知道有多不容易,现在我们班同学没几个留在美国了,陈怡、周龙能坚持下来不容易。陈怡现在是美国两院院士,谭盾得了奥斯卡奖,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路。”

文章作者

张星云

发表文章193篇 获得12个推荐 粉丝1030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讲述东北

双雪涛 班宇 郑执 贾行家 耿军

715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