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北京牛肉拉面不完全手记

作者:黑麦

2019-04-03·阅读时长6分钟

319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373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插图 周南平蛤)

北京最早的“网红”店,是一家名叫“美国加州牛肉面大王”的馆子,它坐落在今天的隆福寺一带。90年代初期,外国连锁餐饮开始登陆北京,夹杂着这家售卖面条的馆子。我准确记得它刚开业的那段日子,门口站着黑压压的人群,足有几百,店内也是黑漆漆的一片,昏暗的灯光根本照不清桌上的吃食,三五拨儿素不相识的人挤在一张油腻的餐台上放肆地吞咽。稍微侧目,便与你身旁站着的,等着你屁股挪开的席位的人目光交织。牛肉面三块五一碗,这个价格在当年不算便宜,不过也就一块肯德基鸡块的价格,肉和面的味道早已记不清了,只记得汤很咸,肉也干,不像今天的厨房有各路花式的加工处理。很多年后,我去到加州,一家牛肉面馆也寻不见,偶然碰到日本拉面店和唐人街的川面馆,都不是那个姓李的华侨开的。但无论如何,这碗面仿佛倡导了一种标准,塑造了肠胃,使牛肉面在北京成为主流。

北京有四大牛肉面馆,排名几乎不分先后,东有宇飞,西有柴式。这两家店主营的都是酱油汤牛肉面,却在口味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后者是典型的回民风味。甘家口柴氏风味斋可以算是全北京占地面积最大的面馆,主要经营饸饹面,饸饹面来自晋南,面条略粗却十分爽滑,躺在汤汁里给人一种“白胖子沐浴”的观感。柴式贵在牛肉,人均100元往上,店家自称摆在犄角的大锅“自民国开始就没关过火”,坊间传闻这锅汤头能卖到300万元往上。墙上90年代外国人拍的老照片,记录了这家店在80年代地摊时期市侩的样子。价格不菲的碎肉和圆白菜是吃面的标配,切碎的牛肉可以选择肥瘦,大厨穿着沾满油渍的制服漫不经心地把肉摔在案板上,胡乱地切上数刀摆入盘中,接下来他们会小心翼翼地盛出一勺“百年肉汤”,浇在上面,像是一道具有仪式感的工序。

吃面这事儿丰俭由人,常见有人熟练地吸着一碗素面,十几块钱搞定一顿便饭,他们大多是住在附近的西城居民,肠胃对这口儿日常的吃食很是依赖。稍远赶来的客人,则必点这盘烂肉,三五筷子夹着不过瘾,才一股脑将混着碎肉的汤汁倒进吃了一半的面里,囫囵吞下,偶尔的一两滴芥末油也足以延长那口中的余香。像多数的面馆一样,这里的面不适合打包或者外卖,不常来甘家口的人,唯有吃到肚歪才善罢甘休。前些年柴式攻占了三里屯,受限于商务风格,面量缩了一半,味道也打了些折扣,毕竟吃饭的氛围变了,对手成了主打28元工薪盖饭的铺子,卡路里是这里的硬指标。

文章作者

黑麦

发表文章231篇 获得12个推荐 粉丝2323人

沉迷于对抗中年危机的美食作家,对groove着迷的音乐编辑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讲述东北

双雪涛 班宇 郑执 贾行家 耿军

715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