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19-05-09·阅读时长1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195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贺秋帆)
今年是叶甫盖尼·穆拉文斯基(1903-1988)逝世20周年,这个冷战时代的指挥大师,某种程度上,已然成为苏联方面的一架文化武器,他站立在西方面前的形象,都曾经被视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面旗帜,一个抗衡西方主流乐坛繁荣景象的主将。李欧梵在早期《爱乐》的一篇采访里曾回忆穆氏访美盛况,“……个子高高的,乐团就像机器,当时真感到外星人来了。”这不免令人疑心,把音乐演奏得背离了人的一般承受力,这是否意味着冷战思维对音乐的一种占领呢?或者,惯于风卷残云、摧枯拉朽的列宁格勒爱乐乐团,久而久之已经在这个铁血巨擘麾下,化身为一种和苏维埃美学风格互为表征的音乐生产流水线?
现在能看到的各种大杂烩式的穆氏录音合集入门者须慎重对待,其中占大多数的苏联国内录音音效良莠不齐,而且它们中的很大一部分苏俄曲目甚为冷僻。如果你手里已经有了几个单张的穆氏唱片,则很可能和大套里的重复。好在穆氏唱片对声乐罕有涉及,管弦乐领域,他也不是贪多务全的涉猎者。本文系笔者对自己的穆氏唱片的盘点梳理记录,所归纳的几个方面,不妨看做贴近穆氏的几个切入点,或许可以提供一个并不片面的大师形象。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158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