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驳静
2019-05-16·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513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杨立新(连爽 摄)
杨立新的节奏
1992年,北京人艺的演员杨立新35岁,一家三口住在光明桥一个两居室,单位分的房子,那是二环边儿上刚起的大高楼之一,13层,楼上楼下住的都是同事,电梯按单数停靠。有天晚上,他开始读《我爱我家》剧本,在床上看得嘎嘎笑,一会儿一个“哈哈哈哈哈”。身旁夫人明儿还上班呢,杨立新捂住嘴想憋住笑,但哪里忍得住,只好躲到卫生间继续看。光是读剧本,人物一个个都鲜活地立在眼前。“甚至能读出谁是山东人、谁是上海人”,杨立新跟我说,就有这么精准。
都说贾志国这个角色很多细节是照着梁左写的,杨立新擅长在生活中观察人的行止,在贾志国这个人物的观摩对象里,可有梁左一份?杨立新说:“贾志国没梁左那么木讷。”梁左中学毕业在北京郊区平谷插队,回城后考上了北大中文系,毕业进了教育部工作。这些经历跟贾志国倒真有相似之处。贾志国1951年出生,1968年读着高三,下放到东北向阳屯,成了千万“老三届”大军中的一员,起初不大适应,但学会了苦中作乐。
所以问杨立新怎么拿捏贾志国这个人物,演员自己觉得这是外行人问外行话,照着剧本演就是了,“梁左他都写出来了,什么都不如他的源头准确。他身上都是触角,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味道、脉搏和节奏”。
这是杨立新谦虚。喜剧太考验演员的表演了,夸张一点说:“演员倘若糊里糊涂的,还能叫导演指导着把一个悲剧演了,把一个正剧演了,甚至能把一部戏的大主角演了。”杨立新说,可喜剧不行。在贾志国之前,杨立新没演过喜剧,贾志国之后,仍鲜少接喜剧角色。或者说,鲜少再遇到像《我爱我家》这种段位的喜剧。
杨立新觉得“喜剧是一条不归路”,可自《我爱我家》后,他照旧在舞台上和影视剧中塑造各种角色,并无喜剧标签。比如1999年,北京人艺重排《茶馆》,杨立新出演实业救国的秦二爷,一个正面经典人物。但有的演员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喜剧角色后,就会被牢牢钉在喜剧中,再演旁的严肃角色,观众会发笑。坦白讲,先于贾志国而认识杨立新,的确不会将他与一个经典喜剧角色联系在一起。副导演林丛也认为在《我爱我家》中,“杨立新其实是喜剧感弱的一个,但这反倒成了他的优势,因为表演起来不像别人那么灵活,这倒符合志国呆了吧唧的性格”。
英达找上杨立新,是因为看他在北京人艺话剧《哗变》里扮演一位精神科医生伯德大夫。《哗变》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前夕的一艘战舰上,整部戏的气氛相当紧张严肃。而英达熟悉《哗变》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父亲英若诚将此剧本翻译成了中文。美国导演查尔斯·赫斯顿当时也在杨立新的表演上发现了异彩。这部戏是普利策最佳剧本获奖作品,在美国演的时候出彩的角色是另一位医生,可伯德大夫这个角色到了杨立新手里,统共不到10分钟的戏,观众在台下三次用笑声和掌声打断表演。
英达一举例,本来觉得没演过喜剧的杨立新决定看看剧本,“殊不知何止有意思”,他还在剧本里读到了很多文字以外的东西。杨立新就成了贾志国了。
有人说贾志国的角色属于“文丑”,按京剧“生旦净末丑”去分,杨立新的贾志国显然还是“生”,而且是“老生”。老生不一定得年纪大,要紧的是“正派”,与吊儿郎当的后进青年志新形成对比。杨立新跟我说,贾志国这人,大部分时候都表现得“踏实”,“到了某一个时刻才会爆发出来他要什么”,但也不能老在爆发,“那就成了贾志新了”。这是老大贾志国这个角色比照老二贾志新,时常被凸显的一面。
发表文章215篇 获得13个推荐 粉丝1125人
j'écris, la nuit tombe, et les gens vont dîner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