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与贾圆圆合体的人生

作者:宋诗婷

2019-05-16·阅读时长9分钟

307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545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关凌


成为贾圆圆

北京初夏,和关凌约在中央电视台老台的西门见面。11点刚过,她就头戴鸭舌帽,一身短裙、短T的夏天打扮出现了。

我们远远打了个招呼,就一起跟着工作人员进了电视台大院,两个人不像是采访关系,更像是老同学见面。这种气场一半源自她北京姑娘身上自带的“不见外”,另一半则是“贾圆圆”这个角色带给她的。“我就像个邻居家的小孩,在大家眼皮子底下长大,不是明星、偶像那种。”关凌说,我这感觉一点不奇怪,以前她走在大街上,就被热情的观众拉住过,“你理工大学毕业了?后来在教育台工作……就跟邻居阿姨唠家常似的。”

五年前,《我爱我家》播出20周年纪念,我也曾采访过关凌。当时,她刚从天津出差回来,在那儿赶上了一场大雨,不好打车。等了好一会儿,一辆出租车开过来,六七个人一股脑拥上去。师傅看了几眼,指着关凌说:“那个戴帽子的你上来吧!”关凌一上车,师傅就操着一口天津话说:“嗨,你就是那个圆圆吧?我看着你长大的!”把她送到地方后,师傅说什么也不肯收钱。

很多演员不喜欢观众将自己与角色混淆,有些是怕给生活带来不便,有些是对早期那些所谓让人“一夜成名”的角色没有认同感。但关凌不会,“每次有人叫我圆圆,我都挺高兴的”。

作为《我爱我家》电视剧中最小的演员,也是唯一常驻的小孩子,关凌和她的角色贾圆圆几乎是融为一体的。对观众来说如此,对她自己也是这样。

11岁,1982年出生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是上山下乡过的“老三届”。和平里六小的学生、少先队员,小升初时进了著名的北京171中学……编剧梁左和导演英达把关凌的个人经历都套在了贾圆圆身上。对于当时只有十一二岁的小女孩来说,关凌是在演贾圆圆,但更多时候,是在演她自己。

“里面有家咖啡厅,我们先去那边坐着聊聊。”眼前这栋中央电视台老楼关凌很熟悉,老演播厅,旧式的装修,还有几块钱一小杯的咖啡,这么多年,一点儿也没有变。

她很早就进过这个央视大院,进过这些老演播厅。在成为“贾圆圆”之前,关凌已经在东城区少年宫学戏剧朗诵,“上过中央电视台,做过群演,还演过田壮壮的《蓝风筝》”。

对很多爱好文艺的“70后” “80后”来说,“少年宫”都是很重要的存在,后来国内很多演员、歌手都和关凌一样,出自曾经辉煌过的那个“少年宫”体系。

“免费上课,但学校要给你开个条子,推荐你去。”当时,关凌是班里的好学生,三道杠、活跃的文艺分子,学校推荐她去面试少年宫合唱队。“每个小孩手里拿这么一个条子,去少年宫门口排队。”戏剧朗诵班的韩美英老师正好拎着水壶路过,一眼看到了“长得挺好看”的关凌,就把她叫出来,带到了自己班上。

文章作者

宋诗婷

发表文章218篇 获得23个推荐 粉丝839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理想家庭

为什么《我爱我家》

800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