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梓辉
2019-05-16·阅读时长1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604个字,产生2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举报人董爱国正在砍伐过的林地里查看遗留的树根
摄影/于楚众
消失的林地
一则描述东北地区的俗语是:黑土地是东北的根,长白山是东北的魂。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镇的村民们至少会同意前半句。这个位于长白山支脉丘陵地带的小镇就诞生在黑土地之上,村屯之间都是大片辽阔的耕地和长满了针叶混交林的小山丘。初春时节,森林还在光秃沉寂的状态,耕地也还没开始承载今年种植的任务。
当地人董爱国很熟悉这些土地。过去30年,他都在东北林业大学体系工作,这所大学在帽儿山镇有大片的实验林场,他曾经担任过这片实验林场的防火办主任兼管护队队长,自称“当警察那几年没有不破的盗伐案件”。但最近几年,虽然已离开了工作岗位,他却从一个当地人的角度发现,林地管理的政策越来越严,镇里的林地却变少了。在这些土地上代替森林的,变成了另一种植物——人参。
“过去这几年,帽儿山这边有上万亩林地被盗伐,其中很多被卖给了吉林来的参农,变成了参地。”董爱国站在一块从远处看呈黑色的土地上对本刊说道。这块地大概十几亩,被分成了一条条大约一米宽的田垄,每个垄上隔一两米就有一个由木条搭起的半人高的拱形木架子,上面罩上了黑色的遮阳布,下方的土地上虽看不到什么植物生长的迹象,但当地人都知道,土里埋着的就是还在培育中的人参。
从帽儿山镇里向南沿着土路开车,走十几分钟就能路过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屯,每个村屯附近都能看到大大小小这样的地块,小的几十亩,大的上百亩。这些地块都有一个特征:它们都是带有二三十度斜角的坡地。
“这些坡地以前都是林子”,董爱国说,“就是这几年才把树砍了,变成了参地。”通过对附近其他林地现有树种的分析,他判断这片被砍伐的林地应该是国有天然林,“因为天然林都长得特别直,本地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查找过往的卫星图片资料,能发现帽儿山镇南部这些区域在五六年前还曾是郁郁葱葱的树林。
在帽儿山镇,曾经的大片林地已经变成了搭好木架的参地
与一般的农作物不同,人参作为一种数百年流传下来的“名贵”山珍,当然不会是在路边随随便便就能种出来的,而且对生长的环境要求很高。吉林省参茸办公室前主任孙振天告诉本刊,人参一方面怕阳光直射,所以需要在上面搭遮阳布;另一方面,它既需要水分,又怕被水泡了,所以还不能在黏土上种,过水性比较好的坡地沙壤土最为适宜。“这样雨水可以顺着山坡淌下来,你要把水憋住,人参就都被泡烂了。”孙振天说。
特殊的土地要求在过去几百年间做出了自然的选择,就像人们普遍的认知一样,位于东北亚的长白山区成了人参的主产地。相对平缓的山坡上都是高大的椴树、水曲柳和黄杨,把树砍掉,脚下就成了肥沃又带有一定坡度的黑土地。根据孙振天向本刊提供的数据,作为长白山主峰所在地,仅吉林省的人参种植面积就占全世界人参种植总面积的40%以上。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羊吃人”运动如出一辙,人参也在和森林争夺土地。
因为觉得这些行为属于非法毁林,从去年开始,董爱国和一些村民开始向有关部门举报。随着他的举报和媒体的报道,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与当地政府组成联合调查组,并于4月21日发布了调查结果,称已核实的毁林种参地块达79块,面积为2722亩。尽管这个数字与董爱国举报的上万亩相比仍有差距,但也非同小可;再加上被毁林地多为国有林地、村集体所有林地,不是简单的个人林地滥伐问题。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9个推荐 粉丝355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