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9-05-16·阅读时长1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417个字,产生1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记者/董冀宁 摄影/黄宇
假发的时尚背后
假发真的有几分时尚产业的味道了。北京东三环CBD附近大型商场里的一家假发专卖店,聚光灯下、落地窗前,一顶顶造型或复杂或简单,颜色或夸张或朴实的假发,仿佛构成一个秀场。这里假发的价格大多是四位或五位数,有些高端产品会像有机农业一样标明原料产地,一款棕色的大波浪卷发标注的是“Brazilian Virgin Hair”(巴西少女发),让人感觉仿佛能把拉丁美洲明媚的阳光顶在头上。梳妆台前摆放着国内外各种时尚杂志和画册,店员张渺能够很快说出哪款假发是明星或杂志的同款。
4月13日,一个周末,几位大学生模样的女生在为参加动漫展挑选“装备”。Cosplay群体,一直是国内比较稳定的假发消费群体。她们中的王悦告诉我,这里的假发太贵了,通常情况下她们会去租或是向别的团体借,但这次活动对角色的完成度要求比较高,之前没有遇到合适的,所以打算来假发店里碰碰运气。张渺知道学生群体并不是这里的主要消费对象,但她还是热情地接待了她们。王悦她们从《进击的巨人》聊到《银魂》,张渺不时插几句话或给出自己的推荐,给她们讲化纤和真发之间的差异。离开时虽然没有消费,王悦说:“但是草,已经种下了。”
动漫知识、时尚趋势,都是这两年假发企业给张渺培训的内容。张渺觉得这和10年前自己刚入行的时候很不一样,那时候人们谈论假发时总伴随着“隐秘”和“病态”,亲戚朋友甚至一度以为她只是和脱发的病人打交道。一家假发企业的总经理杨霞在创业前市场调研时听到一则故事,说一位山西的煤老板,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用假发,特意挑了一个周末,趁着工厂没人,给一家假发企业的产品团队报销往返机票,约来办公室给自己定制了两套假发。
但现在,“年轻人终于觉得我们是一个和形象、美沾边的手艺活儿了。”张渺说,“全手工的假发有50多道工序,光是最复杂的一道勾发工序,一针勾两三根头发,一顶假发就需要1万到2万针。一个成熟织工勾三周才能完成。”
说起这些,张渺脸上有一种付出终于得到承认的满足。然而,当王悦她们掂量手中的假发时,大概很难联想到这些重量不过二两的物件,或许原料来自万里之外的印度,又或者是河南许昌从农村作坊到工厂流水线十几个人工作近三周的成果。而张渺大概也不了解,“向高端转型”在700公里外假发生意的发源地河南许昌,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张桥村从事档发工作的少有50岁以下的人
河南省许昌市西北侧的张桥村王少锁家门口,假发生产并不是想象中类似工艺品的生产景象,现场毫无高端感受可言。一袋袋编织袋的头发,如同建筑材料一般,层层垒起,堆在了路边。两个工人在旁边操作一台机器,将编织袋里成团的头发打散、洒上水,再用耙子像晒谷子一样把头发在旁边的地上摊开。那些头发打着结,混合着灰尘、泥土,颜色暗淡,风一吹甚至还有白色的如同头屑一般的脏东西飞起来。工人师傅的手上粘着一层黑色的油污。“一股头油味,中午不洗手都吃不下饭。”他们说。
王少锁家雇着5名工人,负责最初的分拣工作。他们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尺寸的头发分好类,送到隔壁村负责档发处理的加工点。所谓“档发”,是指把粗加工后的成品按长度进行分档,4英寸长的用2道白线捆扎,称2档;6英寸的用3道白线捆扎,称3档。
“扯、理、撕、挂、拉”,这是档发的5道流程。要想把头发打理整齐,先把分好类的头发一层层放到拉床的底篦上压实,一缕缕从缝隙中把头发抽出来;然后把一缕缕的头发在手里理整齐,拿绳子捆好,用木拍不断拍打;再然后要把拍好的头发放回篦子,用镊子把依旧不整齐的头发一根根挑出来。张芳今年50岁,做这一行超过35年,每天最多也只能处理20公斤。
而王少锁从事的回收分拣,是整个假发产业的第一个环节,也是许昌假发产业发展的起点。
发表文章6017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47942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