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6.1 昆德拉 | 从捷克到法国

作者:董强

2019-06-15·阅读时长11分钟

41423人看过
董强教授是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昆德拉在中国唯一的弟子,曾跟随大师学习文学多年,并翻译了昆德拉的多部作品,如《小说的艺术》《不朽》等。在他的讲述中,除了深入专业的文学艺术见解,还有更多独家关于昆德拉本人的感性认知。接下来,就跟随董老师的讲解,重新发现一个真实的昆德拉以及他精彩的小说世界。

6.1 从捷克到法国

31.1MB
00:0022:40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学的董强。欢迎大家和我一起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几部重要小说,以及他的小说艺术。

昆德拉的生平

米兰·昆德拉是1929年的4月1日生于捷克。当时叫捷克斯洛伐克,现在叫捷克共和国‌‌。他的出生地叫布尔诺。‌‌关于他的出生,其实就有不少话题可以讲,因为布尔诺在捷克也算是第二大城市,‌‌但是它总共人口都不到40万,在中国的话,也就是一个县城,甚至都不到。

捷克本身是一个小国,布尔诺又是一个小地方,捷克语也是一种小语种,这后来激发了昆德拉的很多思考,比如对于中欧的思考,对于卡夫卡的思考,等等。‌‌同时,它的文化、历史‌‌都非常的丰富,尤其是音乐传统非常好,出了一个著名的现代音乐家叫雅纳切克。‌‌大家知道,捷克还出过一个世界著名的古典音乐家叫德沃夏克。昆德拉的父亲就是一个著名的音乐专家,也是钢琴家,弹得非常好,从小就教昆德拉‌‌在音乐方面的知识。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捷克

还有,大家都知道,4月1‌日是愚人节,‌‌愚人节就是大家互相开玩笑,可以编各种各样的‌‌好玩话题,‌‌搞笑,这个对昆德拉的影响也很大,他写过著名的一部小说就叫《玩笑》,而且他对‌‌整个世界带着一种玩笑的‌‌姿态去对待。‌‌可以说,一种玩笑的口吻‌‌贯穿了他所有重要的著作。‌‌所以一个人的出生地和他出生的‌‌日子,对一个作家来说,是会产生影响的。‌‌

从捷克到法国

米兰·昆德拉到目前为止的整个‌‌生活,可以截然分成两个部分,‌‌就是在捷克的时期,以及在法国的时期。‌顺便提一句,在《中读》这次推出的11位经典作家中,只有昆德拉还在世,今年他90岁了,‌我们也在此祝愿他长命百岁,继续创作。1975年,他离开捷克,带着他的夫人叫维拉,Vera,到了法国。

在他自己认可的作品上,也就是在法国伽利玛出版社出的书上,介绍自己的文字就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米兰·昆德拉生于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句话就是“1975年定居法国”。

‌‌这个自我介绍非常有意思,因为他第一句里头都没说自己生于哪年,‌‌但同时他强调了在哪一年他移居法国。‌‌法国对他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次生命。‌‌所以‌‌他后来非常捍卫他的法语版本,也捍卫法国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我作为一个法国文学专家,来讲昆德拉,也是有这个缘分在里面。

那么现在先讲讲捷克时期。昆德拉在读大学的时候,最早读的是文学。‌‌他考上了布拉格的查理大学的文学院。查理大学是捷克乃至整个中欧最古老的大学,成立于14世纪中叶,比明朝还早,具有悠久的人文传统。但文学他学了一两年以后就转学了,‌‌转到当时布拉格的电影学院‌‌去学电影。‌‌这个期间,他开始进行创作。他早期的创作,大家可能都‌‌没有听说过,他自己也不认为是什么好的创作,就是他写了很多诗歌。‌‌很多很多的诗歌,而且是很多抒情诗。

米兰·昆德拉

‌‌后来他成为成熟的作家以后,把这些作品基本上‌‌都看作是年轻时候的一些不成熟的少作,是不值一提的。直到1959年,他三十岁了,创作了一篇短篇小说,叫《谁都笑不出来》。这是他自己认可的文学作品,后来收入他的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他通过这篇短篇小说的创作,找到了自己的创作方向。他自己这样形容:“我确信找到了自我。我成为写散文、写小说的人。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什么人。”‌‌

然而,真正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时期,是1967、19‌‌68年,尤其是1968年,前苏联入侵捷克。‌‌这个事件整个改变了捷克的政治生活和国家命运,所以对昆德拉来说影响巨大。‌‌他创作的一些作品,比如《玩笑》、《好笑的爱》也开始被禁,最终迫使他在‌‌1975年移居法国。当时他的作品,比如1967年发表的《玩笑》,‌‌在被翻译成了外语以后,‌‌在国外的名声很大,‌‌尤其是翻译成法语之后,在法国的名声非常大。当时在法国有一个著名的‌‌超现实主义作家,也担任过法国的作家协会主席,‌‌叫路易·阿拉贡。‌‌路易·阿拉贡在读完他的《玩笑》以后,‌‌就把‌‌昆德拉视为‌‌伟大的作家,亲自为法文版作序,称他这部作品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所以有很多法国的知识分子主动跟他‌‌联系,‌‌劝他‌‌移居法国,可以更好地创作。‌‌所以到了1975年,米兰·昆德拉就离开了捷克,到了法国。

昆德拉在捷克斯洛伐克作家1967年的联盟大会

1979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政府取消了昆德拉的捷克国籍。1981年,法国当时的总统密特朗专门下令特批,给了昆德拉法国国籍。所以呢,我们在这里要改变一种误解,以为是昆德拉自己主动放弃捷克斯洛伐克的国籍,要求加入法国籍。某种意义上他是被逼无奈的。正如一个法国批评家所说,他并没有背弃自己的国家,而是他的国家让他成了一个无国可依的人。

网上流传一个说法:1975年,米兰·昆德拉被迫离开捷克,移民官员递给他一个地球仪,让他随便选一个国家。昆德拉慢慢转动地球仪,转了很长时间以后,轻轻问道:“您还有没有别的地球仪?”这个说法听起来很有文学性,有场景感,很有想象的余地,但与事实不符。顺便说一句,就在前几个月,现任的捷克总理在访问法国期间,拜访了昆德拉,希望归还他捷克国籍。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昆德拉还不置可否。

《笑忘书》封面 (1979)

接下来讲讲他在法国的经历。到了法国以后,头几年他其实也不是特别顺利。他在法国‌‌‌‌西部布列塔尼大区的首府雷恩市教书。确切地说,是在雷恩第二大学,教比较文学。他与夫人住在一座新建的摩天大楼里,非常不习惯,而且认为雷恩这座城市非常丑陋。三年后,他搬家到了巴黎。1979年,他在巴黎的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有了一个教席。于是彻底定居巴黎。我后来也是有缘在这所研究院里成为他的学生。‌‌

到巴黎以后,他继续创作。原来他认为,自己在捷克写的小说,已经把自己‌‌想说的都说透了,他不想再写作了。1976年发表的《告别圆舞曲》,或者叫《为了告别的华尔兹》,是终结捷克时期的作品(这部小说原先最早的名字就叫《尾声》)。但是到了法国以后,在新的生活环境之下,他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他就开始继续写。1979年他发表了《笑忘录》,标志着法国时期的开始。到了巴黎以后,他开始写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2年就写完了,1984年出版,他一举成为全球知名的重要小说家。‌‌然后到了1990年,他‌‌创作了《不朽》。这是他最后一部用捷克语写作的小说作品。

从90年代起,他开始直接用法语创作小说。‌‌他在之前也写过法语,但是他法语作品不是小说作品,而是一些评论文章,甚至写过一出戏剧,叫《雅克和他的主人》,是根据狄德罗的作品《命定论者雅克》‌‌创作的。‌‌1993年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他创作了‌‌第一部直接用法语写的小说,叫《慢》,到了1995年出版。同年他直接用法语写了‌‌另外一部作品,叫《身份》,19‌‌98年出版。从此之后,他的所有作品都用法语写作。‌‌但是,他开始‌‌采取一种新的出版策略,就是他后来的几部书,比方说《无知》,他直接是在西班牙先出版(2000年),法语版2003年才出版。最近的一部小说作品,‌‌叫《‌‌庆祝无意义》,它先在意大利出版(2013年),然后第二年‌‌才在法国正式出版。这是比较独特的一种出版行为,可以说全球出版界没有其他类似的现象。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到了‌‌2011年,‌‌他的作品收进了法国最经典的一套书,叫《七星丛书》。被收进这套丛书,证明了法国‌‌对他最高程度的认可,因为这套丛书一般只有去世了的、被严格认定为经典的作家,‌‌才能够被收入,是对一个作家的最高认可。

神一般的存在

这个大概就是米兰·昆德拉‌从生活到创作的这么一个历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米兰·昆德拉是刻意淡化他自己生活经历的人。他认为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的存在价值,就在于他的作品本身。其他的都属于八卦、无聊,跟一个人的作品所传递的价值,毫无相提并论的可能。所以可以说我们只能读到他的作品,以及关于作品的思考。尤其是到了法国之后,他几乎只是以一个创作者的形象出现。涉及到自己的生活,他非常隐秘。一般人‌‌可以说是见不到昆德拉的。

现在有种说法都说烂了,说谁谁谁是男神,谁谁谁是女神,但昆德拉在文学界真的是神一般的存在。他是一个非常难以见到的人,深居简出,大多数人都见不到他。因为他从来不‌‌签名售书,也不出来做演讲什么。连电视节目什么的,都从来不上。这就大大增加了米兰·昆德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一面。有一次,巴黎市长在一个酒馆里看到了昆德拉,竟然不敢上前跟他打招呼。他对身边的人说:“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我能说什么呢?”

我回国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希望通过我邀请昆德拉到中国来参加文学节,做讲座什么的。他一概拒绝。我曾经问他,我说您这么大名鼎鼎的,您应该‌‌运用您的影响力,在全球做演讲,传播您的思想。‌‌他回答说,我一出去‌‌做演讲,人家就会问我:您怎么看“人类的命运”?‌‌他说:我就是一个小说家,‌‌你让我怎么看人类的命运?‌‌实在是无可奉告啊!所以他就拒绝‌‌所有这种邀请。其实,这也说明了人们对昆德拉真的是非常尊敬,对他期待甚高,希望他成为自己的精神导师。

我前面说到,我作为一个研究法国文学的,可以跟昆德拉有这么个缘分,就是因为他用法语写作,而且法语的版本‌‌对他来说具有正宗版本的‌‌价值。‌‌但同时我很幸运,因为我跟米兰·昆德拉有更深的一层‌‌联系。1991年,当时我在法国留学,我很幸运地成为米兰·昆德拉的学生。‌‌我跟他学习了两年多,‌‌这两年当中,正好是他创作一部重要的著作叫《‌‌被背叛的遗嘱》的时期,所以在《被背叛的遗嘱》当中,很多‌‌问题都是我们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后来我跟米兰·昆德拉保持了友谊,在‌‌中文版的米兰·昆德拉的‌‌全部作品当中,我翻译了三部作品,‌‌其中包括《身份》,‌‌然后《帷幕》。‌‌‌‌还有就是《小说的艺术》。《小说的艺术》当时米兰·昆德拉‌‌可以说是钦定让我来翻译,因为《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和《帷幕》构成了他的小说观念和小说理论的“三部曲”。他就认为‌‌由于我当时跟他一起学习,‌‌我对他的《小说的艺术》的整个理论应该说是‌‌最为了解的。‌正因为大家见不着昆德拉,我就稍微再添几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大家对昆德拉有一点感性的认识。

主讲人供图 昆德拉亲笔签名:

“致强(董强的昵称),留存纪念。米兰(昆德拉)”

我当时其实是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情况下,从一名同学那里得知米兰·昆德拉在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 EHESS)开研讨班,收博士研究生,但要求极严,非得写长信,寄上翔实的个人材料,然后再等候他的回复。我向这位大师发出了信,要求成为他的学生。虽然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我对第一次上昆德拉的课依然是记忆犹新。教室是处于高等社科学院大楼第4层的一间小室,原先是用来录音的。昆德拉收学生十分秘密,在社科学院的招生简章上也只是一笔带过。当他进入教室后,一转身就拿了一块放在门边的牌子,上书“正在录音”,带着狡黠的微笑,将它挂在了门外,然后回进教室,朝我点点头,将我介绍给其他几位同学。他的所有学生都是外国人,除了莱基斯是希腊人,还有一名南美人、一名意大利人,和一名波兰学生。每个人都有浓重的外国口音,包括他本人,也有明显的捷克音,所以他介绍我时开玩笑,说我很“可怕”:来自遥远的中国,却是一口的巴黎腔,而且对法国文学的全面了解要超过他们。我正感脸红之时,他突然语调一沉,改变了他的玩笑口吻,说了一句我将终身难忘的话:“有一天你会发现不能太崇拜法国文学。”

昆德拉身材高大,平时表情严肃,穿着考究,举止之间让我有一种“最后的贵族”的感觉。王尔德式的“风流之士”(dandy)一词,如果仅用在昆德拉的外表上,还是非常合适的。这正是昆德拉的“唯美”的一面;同时,昆德拉在讲到具体事情,讲到认为他可笑的事情时,极具幽默,属于那种能很投入地笑的人,也不介意粗俗,“愚蠢”(bêtise)、“傻瓜”(imbécile)等词常挂在他嘴边,这是他与1968年5月风暴后出现的法国左派知识分子相近的地方。

这一对性格上的矛盾体与他的艺术风格也极为同步。一方面,对艺术的纯洁性、对艺术创造力的极度推崇使他将对小说的探讨深化到极为精妙的层次(纵观20世纪,好像还没有人能像他那样用浅显易懂的口吻提出那么多关于小说艺术的精辟见解),另一方面,对拉伯雷式的可笑场景与语言的追求,使他对生活中的细节,乃至一些粗俗的意象保持强烈的兴趣,并不断在小说中运用大胆、直接、不带修饰而醒目的词语与比喻。

昆德拉在课上主要讲的就是探索小说与音乐的关系。‌‌这是米兰·昆德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独特的成就。‌‌同时他对小说的历史、小说的本质,具有极其深刻的理解。‌‌他可以说是重新写了一部小说史。‌‌然后,就是他对翻译的认识。‌‌我觉得这些东西大家都不够关注,‌‌因为大家一般都急于去看他的小说,‌‌看里面的人物故事,但是,米兰·昆德拉恰恰是一个‌在‌‌小说故事之上,还追求更加深刻的东西的人。‌‌所以这一点大家在阅读米兰·昆德拉的时候,‌‌一定要‌‌知道。

在社会上流传着很多米兰·昆德拉的金句,就是他的很多‌‌格言式的话语,但是米兰·昆德拉本人是最反对把一个作品切割开,从中提取出某种东西来的人。他特别讲究‌‌小说的整体感,就跟‌‌音乐一样,你得从头听到尾,你不能说光爱听哪一句或者一段。所以接下来,我就来给大家讲讲,米兰·昆德拉最重要的小说‌‌究竟讲了什么?以及他的小说的一些整体上的‌‌特点。

欢迎分享转发

与更多文学爱好者

一起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

文章作者

董强

发表文章12篇 获得84个推荐 粉丝546人

学者,翻译家,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

11位顶级小说家的灵与肉 | 小说大师课第一季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3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