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9.1 卡尔维诺 | 我与一个哲学家截然不同

作者:文铮

2019-07-08·阅读时长12分钟

37158人看过
文铮老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意大利语言文学教授,意大利研究中心主任,也是《卡尔维诺文集》的译者之一。卡尔维诺是最具当代影响力的意大利作家,也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寓言作家”和“最有魅力的后现代主义大师”。在这一讲中,文铮老师将带领我们领略卡尔维诺文学作品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充满诡谲气息的想象力。首先,文铮老师将从卡尔维诺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讲起。

9.1 卡尔维诺 | 我与一个哲学家截然不同

35.9MB
00:0026:06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文铮,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欢迎和我一起走进文学的黄金时代,今天将由我为大家讲述卡尔维诺的生平以及主要代表作品。

卡尔维诺是当代最具世界影响的意大利作家,也是在中国被翻译作品最多、最受读者喜爱的意大利作家。他的小说想象诡谲,风格多变,叙事方式奇特,因此他也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寓言作家”和“最有魅力的后现代主义大师”。

卡尔维诺的意大利语名字是Italo Calvino,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哈瓦那附近圣地亚哥的一个名叫拉斯维加斯的小镇。父亲是意大利圣莱莫人,客居古巴20多年,是一位农学家,负责一个农业试验站和一所农业学校,母亲是撒丁岛萨萨里人,是位植物学家,曾经是意大利帕维亚大学植物学助教,从职业角度来讲,他的父母可以说是志同道合的。但卡尔维诺后来选择了与父母相异的道路,他说:“我双亲所拥有的知识全集中于蔬菜王国,他们关心着其中的奇迹和特征。而我,被另一种蔬菜——文字——所诱惑,没能去学习他们的知识。”卡尔维诺的父母为了让出生在异国他乡的卡尔维诺记住自己的祖国,特意给这个儿子取名为伊塔洛,在意大利语中也就是“意大利”的简称。在卡尔维诺刚满2岁的时候,全家就从古巴迁回到父亲的故乡圣莱莫。

他们的家既是花卉培育基地,又是热带植物实验室,因此,卡尔维诺自幼就与大自然有着亲密的接触,耳濡目染地学习了很多植物学和动物学的知识,他熟悉森林里的花花草草,也经常跟着父亲去打猎、钓鱼。这种与众不同的童年经历给卡尔维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上了色彩斑斓的童话烙印。

卡尔维诺与文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是在他12岁的时候,当时他读到了英国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吉卜林的两部《丛林之书》。小说对森林动物的生动描写和浓烈的东方情调,以及冒险和梦幻般的感觉,让小卡尔维诺如醉如痴。这时的卡尔维诺还喜欢看幽默杂志,并对漫画产生了兴趣。此外,他还爱上了电影,对电影的痴迷贯穿了他的整个少年时代。

二战的爆发标志卡尔维诺少年时代的结束。16岁到20岁之间的卡尔维诺开始写短篇小说和剧本,还模仿意大利隐逸派诗人蒙塔莱的风格写诗,蒙塔莱也是卡尔维诺一生中最喜爱的诗人。这时他的政治立场还没有确定,在地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之间游移。

高中时期的卡尔维诺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同学,叫欧金尼奥·斯卡尔法里(Eugenio Scalfari),这个人后来也成为了著名的作家和记者,现在意大利最具影响的报纸《共和国报》和最具影响的杂志《Espresso》就是由他一手创办的。卡尔维诺的政治立场和社会倾向很大程度上受了这位同学的影响,他们曾经有过非常密切的笔谈经历,他们通过书信谈论社会、谈论政治、谈论文学,尤其是当时的一些具有反法西斯倾向或情绪的作家作品,比如维托里尼的小说、蒙塔莱的诗歌,还有一些具有革命和反抗精神的作品。

▲欧金尼奥•斯卡尔法里创办的意大利《共和国报》

1941年卡尔维诺高中毕业后,就读于都灵大学农学系,选择了与父母相同的职业道路。但是一位年轻战士在反法西斯战斗中的牺牲深深触动了卡尔维诺,他请一位朋友介绍他加入了意大利共产党,并和他弟弟一起加入了游击队组织,参加了抵抗德国人占领意大利的战斗。为此,他们的父母被德国人逮捕,直到1946年才被释放。

二战后,卡尔维诺回到母校都灵大学,但是他放弃了农学,转而攻读文学,他的这一转型,让我们隐约看到了在日本弃医从文的鲁迅的影子。1947年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为都灵著名的Einaudi出版社工作,并在那里结识了不少著名的文学家和评论家,正是在著名的新现实主义作家切萨雷·帕韦塞(Cesare Pavese)和批评家费拉塔(Ferrata)的鼓励下,当时年仅24岁的卡尔维诺以他所熟悉的利古里亚地区的游击队活动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蛛巢小径》,我们也翻译为《通向蜘蛛巢的小路》。这部小说让他一举成名,卡尔维诺从此正式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新现实主义作家切萨雷•帕韦塞

图片来源:Studiarapido

这是一部具有新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叫皮恩的小男孩从一个小流氓变成一个反法西斯游击队战士和一名消极革命者的故事。这部小说用非英雄化的手法反映意大利北方游击队的生活。它既是一部带有童话色彩的历险记和流浪记,又是一部传奇式的现实题材小说。

文学上的成就使卡尔维诺在Einaudi出版社的职位更加巩固,他开始负责出版社的出版发行与广告宣传工作,这个身份让他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当时意大利文坛很多大名鼎鼎的人物,比如Pavese, Vittorini, Natalia Ginzburg等等。

然而1948年,卡尔维诺暂时离开了Einaudi出版社,他加入了意大利共产党,并担任了意共中央机关报《团结报》第三版的编辑。1949年,他重新回到了Einaudi,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最后飞来的是乌鸦》(Ultimo come il corvo)。所收作品既有童话和传奇色彩,又含有独特的现实意义;既有浓厚的抒情性,又有深邃的哲理性。但是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白帆船》(Il Bianco Veliero)却未能出版,因为他少年时非常喜爱的作家维托里尼对这部作品表示了否定的态度。

从1950年1月1日起,卡尔维诺被Einaudi出版社聘为永久编辑,他仍然负责广告宣传工作,并担任“科学与文学秀珍图书馆”丛书中文学部分的主编。 据说,意大利图书封面的勒口,也就是封面边缘延长并折叠回来的部分,就是由卡尔维诺和Vittorini、Pavese两位前辈作家共同设计的,这也是当时意大利图书装帧的代表风格之一。

1951年夏天,他一气呵成地写完了小说《分成两半的子爵》,这是他的代表作“我们的祖先” 三部曲的第一部,写的是在中世纪奥地利和土耳其的一次战争中,梅达尔多子爵在战场上被一颗炮弹分成两半。右边的一半集中了他全部的邪恶,而左半边则集中了他身上所有的善良。邪恶的一半和善良的一半势不两立,而碰巧他们又同时爱上了一个姑娘。在为爱情而进行的决斗中,他们相互劈开原来的伤口,多亏一位医生把他们缝合起来,救活了,又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这个人跟所有人一样有好有坏,不过两个半身有过那么一段经历,自然明智多了。有评论家说,这部作品既有“寓言式的现实主义色彩”,又是“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寓言”。在盛极一时的新现实主义文学处于衰退期的时候,《分成两半的子爵》为意大利的文学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1954年卡尔维诺的另一部短篇小说集《进入战争》问世,作品反映了战争在步人而立之年的卡尔维诺身上留下的难以治愈的创伤,我们有些评论家也将其称为意大利的“伤痕文学”。

1956年对于卡尔维诺来说尤为重要,他的政治信仰和文学创作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年秋冬之际,匈牙利十月事件的爆发和苏联对此采取的高压政策使欧洲很多共产党人看不到信仰的希望,纷纷退党,卡尔维诺也不例外,在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最终于1957年在《团结报》上发表公开信,宣布退出意大利共产党。就文学创作而言,这一年他出版了一部特别的作品——《意大利童话》,虽然这并非他的原创作品,而是他带领团队花费两年的心血,在意大利各地采集、整理的民间童话,但无论对于意大利民族,还是对于卡尔维诺个人,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意大利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也有着欧洲最早的童话作品,但当有人想出版一部意大利童话的时候,却不知该如何下手,甚至还产生了怀疑:“意大利的格林童话”是否真的存在?

卡尔维诺接受了编纂这部意大利童话集的任务,按他自己的话讲:

这就像从跳板上跃入大海,只有那些被这片海洋吸引的人才可以置身其中,这些人并不是喜欢在风浪中游泳,而是受到了自身血液的召唤,仿佛是为了拯救一件在海洋深处动荡起伏的东西,如果不去救它,它就会消失在海中,再也回不到岸边。

也就是说,卡尔维诺接受这项任务是出于一种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化的自觉。然而作为作家的卡尔维诺并不具备民俗学、民间文学、分类学、方言学等专业知识,对此他曾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

当我潜入这个海底世界时,手中却没有一柄专业的鱼叉,眼睛上也没有佩戴教条主义的浅水镜,甚至身上没有装备能提供热情的氧气瓶。

但在他看来这又未尝不是一个优势,他的工作更多地是依靠对于一切本能的、原始事物的热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收集到具有原始审美价值的,原汁原味的意大利童话,而不是经文人加工的二手童话,为此他说:“我经常感到神魂颠倒和不知所措,我要避免的危险只是不要让理论化的东西妨碍大家从这些文本中获得美的享受。”沉浸于这项工作中的卡尔维诺时常会觉得打开了童话的魔盒,曾经统治着童话世界的逻辑逃逸了出来,这些一度遗失的逻辑又重新开始控制世界了。《意大利童话》于1956年出版,收录了200篇意大利各地的民间童话。这部书的编辑和出版对卡尔维诺的文学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后面会专门讲到。此时的卡尔维诺进入了创作的全盛时期,他的创造力总是富有成效和不可阻挡的。

▲卡尔维诺

图片来源:TheAmericanReader

1957年,题材与构思截然不同的两部小说《攀在树上的男爵》和《房产投机》先后问世。这两部小说的主人公都是现实生活的失败者,都是充满负能量的人物。《攀在树上的男爵》是“我们的祖先”三部曲的第二部,主人公是18、19世纪的贵族后裔,他永远栖居在树上不肯下来,逃避人世间的生活;《房产投机》的主人公是深居闹市的知识分子,在西方现代化社会中因力图改变现状而四处碰壁。作者这种冷眼旁观的态度,旨在更好地从总体上观察、评价现实社会,并竭力把握社会发展的脉络。

1958和1959年,小说《烟云》和《不存在的骑士》相继问世,它们都深刻揭示现实社会的弊病与无奈,其中《不存在的骑士》是“我们的祖先”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讲的是发生在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查理大帝统治时期的一则情节离奇古怪的故事:一天,查理大帝在阅兵时惊奇地发现队伍里有一位没有躯体但全身披挂整齐的骑士,他自称是一个“不存在的骑士”:既没有肉体,也没有灵魂,每天只是机械地重复着各种动作,他徒劳地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以便在历史上能留下自己的印记,却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疑虑和惶惑。卡尔维诺之所以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这个“不存在的骑士”形象,是想借此渲染现代人自我存在的意义,并暗喻现代人焦躁不安的心态和尴尬窘迫的社会地位。

短篇小说集《马可瓦多》于1963的问世,标志着卡尔维诺的文学创作又达到了新的高度。马可瓦多这一家,是个贫而不穷的工人家庭——马可瓦多是个搬运工,挣来的薪水仅够养活一家妻小,却不足以享受中上等的生活。马可瓦多其实是在很努力地活着,他是个爱孩子的称职的爸爸和丈夫,还是个尽职尽责的员工。然而社会存在决定了他的认知,从而使得小说中的事件是那么荒唐可笑,却又理所当然。小说以寓言式的风格,描述了当代人孤寂、惶恐、陌生和焦虑的心态,讽喻了被淹没在物质利益洪流中当代社会——看上去光鲜亮丽,实际上虚伪肤浅。

1964年,卡尔维诺的生活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折:他结婚后与阿根廷出生的妻子搬到了巴黎,一住就是15年。第二年,他的第一个女儿乔瓦内娅(Giovannea)出生,给了他重生的快感和创作的能量。就在这一年,《宇宙奇趣》这部具有科幻色彩和符号学特点的小说诞生了。我们在后面会讲到这部作品。其实,《宇宙奇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幻作品,因为卡尔维诺不想让科学与文学混在一起,他不想让这些故事承担科普的义务。他曾公开声明,他写的这些故事不属于“科幻”,而只属于“幻想”,与凡尔纳和威尔斯的小说不是一码事,而在背后给他“撑腰”的是诗人莱奥帕尔迪,是布鲁诺,是《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作者路易斯·卡罗尔,是《等待戈多》的作者塞缪尔·贝克特,甚至是大力水手和扑克牌中的大王。我在三联的《新知》杂志上,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卡尔维诺的宇宙》,说的就是他的“童话宇宙观”。

▲卡尔维诺与他的第一个女儿乔瓦内娅

70年代问世的三部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1972)、《命运交叉的城堡》(1973)和《寒冬夜行人》(1979),进一步确立和完善了卡尔维诺独特的创作风格,他将过去与现在、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幻想与现实融合在一起,写进小说,凸显世界的随意性、破碎性和偶然性,让其中每篇故事都重新发掘一种逻辑的结构。所以卡尔维诺曾说过:“我与一个哲学家截然不同,我只是一个遵循故事内在逻辑的作家。”

《看不见的城市》说的是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以汇报的方式描绘了55个想象中的城市,用古代使者的口吻对城市进行了现代性的描述;《命运交叉的城堡》是一部由图画和文字共同组成的小说。在中世纪的一座城堡里,许多萍水相逢的旅行者用塔罗纸牌上面的图画描述各自的冒险经历;而《寒冬夜行人》是卡尔维诺最受欢迎的小说,也是他展示小说叙事技巧的顶尖作品。是我们后面一节讲述的重点,这里暂不赘述。其实我认为,这三部作品都值得非常细致的爬梳和讲解,因为他们的结构、叙事、语言和内涵都有很多妙处,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讲完的,我在意大利读书的时候,文学课上这三部小说曾讲了整整一个学期。在这个节目里我们先说《寒冬夜行人》,其余两部有机会再谈。

▲卡尔维诺

图片来源:Stanford Bookhaven

1980年,卡尔维诺从巴黎搬回了意大利,住在罗马市中心的万神殿附近。不久后,他出版了一部重要的文集《悬在上面的石头》 “Una pietra sopra”,收录了他自1955年以来对于文学与社会的重要文论。这部作品刚刚由我的一位同事译成中文,书名是《文学机器》。

1983年卡尔维诺生前最后出版的小说《帕洛马先生》,读起来很像作者对本人的真实写照, 他一面观察生活的微末细节, 比如海浪、 星辰、 蜥蜴、 乌龟、 海滩上裸胸的女子等,一面进行形而上的遐思。不知是不是巧合,该书最后一章题为《学习死掉》,探索处于死亡的本质真相。

最后要提到的一本书,虽然不是小说,但也非常有名,非常重要。

1985年夏天,卡尔维诺在罗马的海滨别墅准备当年秋冬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稿,但突发脑溢血,被送进医院。住院期间,意大利报纸每天竞相刊载他的病情报告,全国上下一致关心他的安危。据说,负责为他开刀的医生表示自己未曾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的那样复杂、细致。等手术完苏醒之后,他望着那些塑料导管和静脉注射器,还开玩笑说:“我觉得自己像一盏吊灯。”1985年9月19日,卡尔维诺终因医治无效,在意大利佩斯卡拉逝世,终年62岁。由于他的骤然离世,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卡尔维诺生前未完成的讲稿后来被结集成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或者叫《美国讲稿》,收集了他将在哈佛大学发表的前五篇讲稿,他本计划写八篇,但剩下的三篇我们永远也看不见了。即便是这样,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到卡尔维诺这位深受现代读者喜爱的意大利作家对文学发展的敏锐洞察力和细腻的感受,以及他幽默的性格和丰富广博的文学视野。如今,他在书稿中使用的文学评论词汇,“轻逸” “迅捷” “精确 ” “可视性” “繁复” “连贯”已成为我们现在很多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标准语言。

本节的内容就到这里。本节音频中涉及到的内容和图片,可以在文稿中进行查看,下一节我将向大家介绍卡尔维诺的小说《寒冬夜行人》。

欢迎分享转发

与更多文学爱好者

一起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


文章作者

文铮

发表文章0篇 获得45个推荐 粉丝98人

北京外国大学意大利语言文学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

11位顶级小说家的灵与肉 | 小说大师课第一季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0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