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芃
2019-08-23·阅读时长10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027个字,产生6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越窑青瓷莲花碗(苏州博物馆 供图)
发现莲花碗
“当时我最年轻,于是趴在地上用一把借来的火夹将文物一件件夹出,第一件被夹出的,就是这个釉面翠色滋润的越窑青瓷莲花碗。”已故的钱镛先生是苏州文博界的泰斗级人物,这只莲花碗就是他最先发现的,那年他44岁。钱镛的妻子徐玥是大鉴藏家吴湖帆的外甥女,结婚后,他自己也拜在吴湖帆门下学习书画鉴藏,因此不但学识扎实眼界广,骨子里还流淌着传统文人的雅趣,就这样,他成为1949年后梳理苏州文物的一位重要人物。
2015年8月,102岁的钱镛去世。但如今提起苏州的许多文物,都绕不开他的名字,这只青瓷莲花碗便是其中之一。
莲花碗的出土地是苏州虎丘塔,又叫云岩寺塔。隋文帝元年,虎丘塔就已建成,但初建是木结构,经不住时间,后来倒塌了。根据寺塔专家苏玉成的研究,在现在虎丘塔的位置上,历史上至少出现过4座塔,或是自然损毁,或是因“灭佛运动”遭到人工损坏。现在这个砖石结构的虎丘塔建于961年,也就是北宋开朝的第二年,直到今天,仍然立在苏州西北郊,守卫着这座古城。但从明代起,由于地基原因,虎丘塔开始有些倾斜,后代也不断地修缮维护着。
但多年的修缮始终没让人发现塔身里的秘密。上世纪50年代,虎丘塔再次面临着倒塌的危险,苏州文管会着手进行抢修。根据1957年《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发现文物内容简报》的记述,3月30日下午,工人王菊生在塔身第二层正西门口边沿灌浆时,总是灌不满,经验告诉他,这中间应该是有墙体空隙。王菊生便揭开一部分砖砌,发现有孔道,可容得一人探身进入,令人惊喜的是,石室中间放着长方形石函和很多其他文物。
但王菊生不是专业的,他知道可能是宝贝,却没什么经验,由于操作不当,石函散架了,文物有所损坏。这之后的第二天,虎丘塔就进入了“戒备状态”,专业的文保工作人员开始进一步的发掘工作。他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虎丘塔还有没有其他的塔心窖穴,也就是寺塔的天宫,或是地宫。
王菊生发现的这个暗室是石塔第二层的天宫,后来在第三、第四层也发现了类似的天宫。1957年5月25日,工作人员在塔身第三层中间十余层砖下发现了紫楠木板,掀开木板,下面是一个十字形穴,大概一米见方,人进不去。接下来就是钱镛回忆的那一幕,他是当时工作人员中最年轻的一位,身手矫健些,于是俯下身,一件一件地把文物夹上来。
在接受本刊采访时,现任苏州博物馆副馆长程义向我补充道:“当时是用棉布包着火钳头夹取的,碗和碗托都完好无损。取出来之后,这个东西很快就被送到了狮子林的文管会库房,最早在简报里被称作‘越窑青瓷薄花连坐碗’,之后被改为‘越窑青瓷莲花碗’。”
发表文章137篇 获得12个推荐 粉丝918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