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青花凤纹花口盘:中西杂糅

作者:艾江涛

2019-08-23·阅读时长8分钟

268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043个字,产生4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元青花白麟凤纹花口盘(故宫博物院 供图)


旧藏罕见

1956年进入故宫博物院从事陶瓷库的保管与研究工作起,几十年间,叶佩兰对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传世瓷器可谓了如指掌。可让她感到费解的是,在清宫旧藏中,竟然没有一件元青花传世品。现存的元代其他旧藏瓷中,也只有少量祭祀用品。故宫博物院目前珍藏的10余件元青花,都来自1949年以后新收购或外地博物馆拨交的出土物。

不但清宫旧藏没有元青花,在1929年英国的霍布森在《老家具》杂志上最先介绍大维德爵士收藏的那对有“至正十一年”(1351)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乃至美国学者波普博士在上世纪50年代出版他关于土耳其与伊朗所藏中国瓷器的名著之前,元青花似乎一直都在国人的视野之外。

清宫旧藏为何罕见元青花?叶佩兰结合故宫博物馆元代其他旧藏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元代朝廷日常可能不使用瓷器,仅在祭祀时使用。否则,“宫里用的话,我们一定会留两件”。支持她得出这一结论的材料有两条:在忽必烈身边任职多年的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谈及元代宫廷生活用具时,曾写道:“元代皇帝御用餐具是漂亮的镀金金属制成品。”元代学者苏天爵在《元朝名臣史略·杨忠肃公》中记载:“元太祖使用的盛酒器皿是槽口镀金的金属制成品。”

只是,既然如此,忽必烈何以要在南宋尚未彻底覆灭的至元十五年(1278),急匆匆地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这样一个从事皇家用瓷生产的机构呢?宋末元初,北方的许多名窑日趋萧条,南方窑业中,以生产薄胎厚釉的青瓷著称的龙泉窑和以烧造洁白雅致的白瓷著称的景德镇窑,依然窑火兴盛。来自草原的蒙古人“国俗尚白,以白为吉”,因而选在制作与影响等方面尚不及龙泉窑的景德镇设立瓷局。瓷局的设立为何如此急迫,著名陶瓷学者刘新园对此解释:“正反映出忽必烈对白瓷需要的急迫性。因为元廷在未下江南之前使用的白瓷靠安南贡入,而安南白瓷自不如景德镇的精致。”

至于元廷对白瓷的迫切需求,具体出于什么用途,便不得而知了。可以确信的是,据许多学者研究,在元代中晚期出现的元青花,本为外销而产,是元朝政府市舶收入的主要来源。最能说明元青花作为外销瓷特点,大量收藏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宫博物馆、伊朗德黑兰国立考古博物院的瓷器,正是那些以传统瓷器中从未出现的大罐、大瓶、大盘、大碗为造型的青花瓷。这些元青花,正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国家的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饭的习惯而特别烧造。

一直到明初洪武年间,宫廷旧藏都很少有这种特大形制的瓷器。在叶佩兰看来,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70多件洪武釉里红大盘算是特例,不过“据刘新园考证,这些大盘子本来准备销往外国,后来由于打仗而滞留宫中”。

文章作者

艾江涛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67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瓷之美

如何观看一件瓷器

677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