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90后”植发,被放大的形象焦虑

作者:董冀宁

2019-08-23·阅读时长14分钟

415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078个字,产生2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梦琦是一名大四女生,利用暑假来植发中心将发际线前移了1厘米

文/董冀宁

摄影/宝丁

来植发的“90后”

有些刺眼的无影灯下,大四女生梦琦正在经历一场长达6小时的植发手术——小巧的脸庞连同那双灵动的眼睛全都被一块遮光布盖着,被她认为是先天缺陷的大脑门露在外面。脑门上有一条黑色记号笔画的弧线,这条比她原本发际线低1.2厘米的弧线,象征着她未来发际线的模样。

周围6名医护人员负责对付这一颗脑袋,其中两个人手持植发针,剩下的人有负责麻醉和消毒的,还有观摩的。旁边的一个托盘里放着之前两小时里从她脑后头枕部提取的毛囊,植发手术的医学称呼是“自体毛发移植”,所植入的毛发均取自患者自身,通常是取头后枕部的毛囊,再种到需要的地方,比如头顶或者发际线处,取多补少,追求一种视觉上的平均。托盘里,那些毛囊连着被处理至2毫米的头发,很像一颗颗刚发芽的种子。

两名医生动作娴熟,从夹取毛囊,到种植在前额那条线框出的区域,每一针只需要三四秒的时间,但对于梦琦,这显然不是一桩轻松的差事,托盘里,有2000个单位毛囊等待种植。之前“取发”已经耗费了两个多小时,而“植发”的阶段还要持续同样长的时间。手术是局部麻醉,每植一小片区域都要打一针麻药,除此之外,还要注射生理盐水使头皮膨胀、松软。2000个毛囊单位,意味着梦琦脑门上两指宽的区域,要挨2000多针。

尽管相较于传统的手术刀划口,现在的植发针已经属于“微创”,但手术中,仍然需要有医生不断清理血迹。不是全麻,没办法一觉睡过去,这6个小时显得格外漫长。我在一旁看着她眉毛皱起,在心里权衡她这份罪受得是否值得。

这天上午,在这家医疗美容医院的等候区,当梦琦告诉我,她也是来植发的患者的时候,我着实吃了一惊。区别于那些脑门发亮、乐于攀谈养发经验的中年大叔,她戴一副墨镜,一头棕红色披肩卷发,在灯光下还发亮,怎么看都着实不像有脱发问题。“她的头发本身一直很好,发量也不少。”陪梦琦前来的男朋友钟硕说。钟硕后来告诉我,手术前取发的时候要剃头,他眼看着梦琦后脖颈处的披肩长发被一缕缕剃掉,当时心里有一种美好的事物被打碎的失落感。

梦琦是典型的南方姑娘,五官生得小巧,就是天生大脑门。她学的是建筑设计,一个被戏称为“拿头发换毕业”的专业。熬夜制图、频繁开会,将来工作了还需要经常出差,按她的说法,“从此,关注发际线成了一种职业修养”。从大二开始,受周围同学的影响,她陆陆续续开始购买一些防脱发和护发的产品,但是,最终促使她走入植发中心的,并不是脱发的困扰,而是她接触到医美,想要把自己大脑门的形象改善一下。相比于面部整形手术的高风险和大额花销,植发看似是一种低成本、低风险的改变发际线的方法,从而进入她的视野。

文章作者

董冀宁

发表文章14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27人

爱是永恒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瓷之美

如何观看一件瓷器

677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