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读感周刊丨世界是荒诞的,但仍然值得去活

作者:中读推荐

2019-08-25·阅读时长10分钟

4250人看过

伪加缪书

我曾说过,没有什么比死于车祸更荒诞的了。


不过在1960年,拗不过好友米歇尔的坚持,我坐了他的车去巴黎,路上出了车祸,米歇尔在住院五天后去世,而我,当场死亡。车祸发生前,米歇尔一家人还在开我和我情人们的玩笑,我当时还担保我能让她们每个人都幸福。可惜我死了,她们后来怎么样,我不知道。


你们对我常见的误会是关于荒诞这个概念,其实早在1939年我就说过:“观察到生活的荒谬,不可能是一种终结,仅仅是一种开端。”有些读者在对世界有了一知半解,就急着说世界是荒诞的,还要把我扯进去,你们真荒诞!


直到今天还有人说我是哲学家,其实我生前已经说过了:“我不是哲学家。我对理性的信仰不够坚定,以至于无法信赖任何体系。我关心的问题只是如何行动,特别是在不相信上帝,也不相信理性的情况下如何行动。”至于你们说的存在主义,跟我有什么关系???


要说荒诞,我倒觉得有件事挺荒诞的,今时今日我竟然还是个畅销书作家,你们中的一些作家不觉得羞耻?不过某年法国BVA作的一项民意调查倒让我挺开心,在“20世纪作家中谁最让你心动”这类问题上,我拿到了4.5的高分,萨特只有0.8。让我高兴的不是我拿了4.5,而是萨特只拿了0.8。


不惑之年,我曾在纸上列出一组词语:世界、痛苦、大地、母亲、人类、沙漠、荣誉、苦难、夏日、大海。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我一生的关键词。

(注:以上是基于加缪生前言论和事实作的想象性描述)


翻看一些畅销图书榜,加缪的《局外人》常在其中。而《局外人》却属于那种“大家都在买,但都没读完”的现代小说,归根到底,还是读者对加缪及其思想并不熟悉或存在误解,为此,中读在精品课《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中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一流的法语文学译者,研究者袁筱一,为大家解读加缪生平和他的作品


中读听众也从袁教授的解读中获得启发,借此,中读君组织了一场加缪与中读读者的跨时空对话。


(以下是中读君在中读精品课“阿尔贝·加缪:20世纪‘荒诞哲学’代表人物”一讲的读感区搜集到的一些优秀读感。)


  我,加缪  

作家归根到底都在讲述时代

@🐻边缘效应

“20世纪的法国文学最本质的任务是要回到‘自治’,文学开始有它自身的目标,有它自己行动的力量和形式。”在科技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用文学来改变,诚然在现代人看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力量,但是遥想那个年代,人们第一次发现的时候,该有多么寄托于文学,寄托的主题也就会更加直面人的某些本质。


我成为“畅销书作家”的原因?

@夏日暖阳

加缪能够在身处贫穷的境遇中,看到美好的事物,心中始终有阳光照进来,无论是什么时代,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反观现今的一些人,且不说遭遇一点点的挫折就灰心丧气,即使身处优渥的生活中也常常在心中布下阴霾。所以,觉得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应该静下心来好好了解一下加缪的。


“解读证”

@苏门山酒狂

袁筱一老师是非常厉害的翻译家、创作者和解读者。她18岁就凭法语创作小说《黄昏雨》并获得法兰西青年文学奖。现场听过她的一个讲座,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读书带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是理解力和包容力。对《局外人》的解读,那两个关于“荒诞”和“反抗”的三角,对于理解加缪的一生真的太有帮助了。


贫穷被我锻造为武器

@婴宁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开始大量的讨论原生家庭的影响,似乎贫穷像一种基因深深根治在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中但是从加缪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曙光,加缪的贫穷非但没有限制他,反而成就了他。所以有些缺陷恰恰是礼物。


哪有你说的那么“好”!

@Lu

加缪是我认为最有人格魅力的人之一,他的身上集中了“双面性”。他出身贫穷,却继承了故乡呈现的自然的美、野性和生机。他看透荒谬与虚无,但同时作品又充满希望,并且自己也热爱生活,有很强的行动力,还参与了反对战争的工作,作为记者奔走在战场上。“贫穷与阳光,阿尔及利亚和巴黎,荒诞与理想这两个作品三角....”都是这些双面性的体现。他的强大力量总能让自己超越身边条件的限制,并且利用这些条件,选择一个乐观的充实的充满创造力的生活。


作家作品中都有“我”的一部分

@艾妈露西

袁教授对加缪的解读,“在贫穷与阳光中间”的题目就很吸引我。这样浓缩的题目给人耳目一新和深思的空间。加缪早年虽然贫穷,但是身边却一直有欣赏他才华,并愿意为此帮助他的人,我想这就是他的阳光吧。用现代人的话讲,加缪是个不仅有独立思想又有人缘的作家。而且,非常开心看到袁教授介绍加缪的为人与作品的一致性,其实,对于读者来说这很重要。


作家终其一生都在弥补童年

“父亲早逝,家境贫寒”,幸运的加缪在这样的环境下靠着机遇奠定了自己在巴黎文学界的地位,而且他的作品与“主流”不同,这是很珍贵的。“一个人有多少价值在于他能表达出多少”,加缪虽沉默少语,但他对社会现象却有自己的思考。当时战争爆发,这个世界暴露出它的非理性,而局外人所呈现的荒诞不就是非理性的体现吗?



  你 们 并 不 了 解 的 “荒 谬”  

这位矮大紧说得不错

@西瓜green

遗憾文豪加缪47岁因故逝去,记得矮大紧说过,文学和科技总是交替兴盛,文学能弥补无情的科技带来的创伤,战争中个人意志显得无关轻重,随时你的认知都会被炮火湮灭,我们要向前走,但是却是回忆塑造了我们,所以在文学的乌托邦里,有一点希望都能点燃繁星,认知不灭,人性永存…


“荒谬是无从消除也无需消除的”

@蔓草安歌

荒谬无处不在,时刻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的残酷与不完满。无意义、无价值、更无公平与真理,现实时刻不忘向我们呈现它荒诞的獠牙。悲观的时候,你说这世界好像一个黑洞,将一个个绝望又迷惘的人拖进深渊。伤痛的时候,你说现实未必真的复杂,却一定荒谬,荒谬的丧失了是与非的标准,荒谬的沦陷了价值的准则,荒谬的让一个个天真的孩子睁圆了眼睛,却无所适从。然而加缪说,荒谬是无从消除也无需消除的。活着,带着世界赋予我们的破裂去生活,去用残损的手掌抚平彼此的创痕,固执地迎向幸福。因为没有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而只要竭尽全力去穷尽就应该是幸福的。拥抱当下的光阴,不寄望于空渺的乌托邦,振奋昂扬,因为生存本身就已经是对荒谬最有力的反抗。如此的话语,是这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带给我的力量与振奋。


荒诞,现实之一种

@童童

在沉重的大背景之下,《局外人》游走在现实与荒诞之间。历史的现实、现实的历史相对容易被描述出来,在大背景下荒诞的个人故事,写出来却也极易平淡了。可是,作品不但做到了,而且跳离了空间。在波澜不惊中,我们读者故事或者是大段的意识,读完后却大是惊异,因为荒诞并不是完全不是现实,而现实也未必不荒诞。


“如果大家都能讲真话该有多好啊!”

@蔓草安歌

重读加缪的《局外人》,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默尔索的这一句:「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可以说这正是他人生哲学的根基,也是他的悲剧根源。《局外人》未必是一出悲剧,在小说中的众多人物中,也许只有默尔索是真正幸福的。在社会的大剧场里,逢场作戏,逃避,愤怒,抱怨的人比比皆是,生活已成了他们的重负。而只有那些直面荒谬,抛弃所谓希望而奋力反抗的人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也即加缪所谓「荒谬的英雄」。


承认生活的荒诞吧!

@蓝白格

《局外人》写作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时代,大战爆发、法国沦陷。与其他描写这一历史时期的作品比较写实的手法不同(比如《法兰西世界史》),《局外人》并未含有明确抵抗意味的人物、事件、场景,也因为此,它得以在纳粹的统治下出版发行。《局外人》通常被认为是一部荒诞小说,但认真读后你会发现它的一些情节又是那么现实,现实到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地点、你我身上……它是在现实和荒诞之间。


 说 真 话 的 危 险 

语言的迷宫

@Wendy

很多时候,默尔索的真话其实就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吧。就好比,当恋爱中的两人,对方突然问你爱不爱时,也许你脱口而出的爱并非真实的答案,而是语言的惯性。但也并非不爱,你也不排斥和对方在一起,也是真心觉得愉悦的。某一瞬间,你会想到结婚,永远的在一起,就这么简单。没那么浪漫,没那么心潮澎拜。


看似冷漠的态度,却是最真实的生活

@dairi

妈妈死了,默尔索很平静的接受了,没有痛哭,没有过多流露出来的不舍;当女朋友问他:爱不爱她时?他的回答也是冷漠的:也许不爱吧。当老板给他机会到巴黎开始不一样的生活时,他也没有显得很激动,继续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不管到哪里,生活还是要继续着的。看似冷漠的态度,却是最真实的生活。


在普通生活环境中寻找生活,突然发现生活是那么的陌生

@sonet

《局外人》第一部看似平淡无奇,其实叙事速度极快,包含了一个人一生中所能遇到的所有大事。亲情:母亲去世。爱情:遇到玛丽。友情:遇到莱蒙。工作:调到巴黎。杀人:因为偶然。但默尔索的态度缺完全是梳理的,正像袁筱一所说:“从失去亲人到险些结婚到杀人,一个人一生当中所能够经历的所有的大事件也就不过如此。如果放在感情的套路里面,就是有关亲情爱情和友情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仇恨。但是第一部分的反差就在这里,它既是一个小人物的日常,又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小人物。”


并非冷漠,实为真实

@阿槑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局外人》开篇第一句其实就奠定了整本书的基调——真实与荒谬有时长着同样的面孔。默尔索并非是个完全冷漠无情的人,他赶到养老院时曾想第一时间见到妈妈,也在老邻居因狗走失而哭泣的时候,想念他的妈妈。默尔索只是一个说真话的人,而说真话的人是会面临危险的,正如不在母亲葬礼上流泪的人,就会有被处决的危险一样。


正视你心里的默尔索吧!

@噼里啪啦嘁哩喀喳

默尔索不是别人,从老师的解读中可以发现,他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很多人内心深处卸掉面具的那个自己。说爱的时候有多爱,说恨的时候有多恨,说兴奋的时候有多兴奋。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拼命在把自己演成一个局内人而已,按照社会规定的姿态。


灵魂需要空间

@大静

“孤独一人的默尔索似乎比爱情当中的默尔索更加热爱生活。”处于孤独状态中的人,会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努力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给自己增加乐趣。孤独让一个人的感官处于充分打开的状态,全身心地感受周围的一切。从这种角度来说,孤独也是一种很好的状态。


真实成了荒谬杀人的借口

@Lullaby💫

想来最荒谬的仍旧是默尔索因为真实所付出的代价。他不记得母亲几岁,不确定自己是否爱玛丽,不那么在乎这份友情,这些是真实的。他抛开了生活的惯性。但他同样也爱着母亲,愿意和玛丽结婚,因为朋友开了枪。这些也是真实的。虽然开枪多是因为天气太热。默尔索只不过是一个小人物,映射着我们千千万的人。但到最后,他成为了那个需要千刀万剐十恶不赦的人。


被人束缚的人

@苏门山酒狂

 默尔索和西西弗斯有一个共同点:不屈从于既定的无理规则,藐视空洞无物、虚伪荒谬的威权(众神),他们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命运,热切地向往生活。现在的人们终日重复着同样的劳动,可大多已被各种社会关系束手束脚,变得和规则一样的乏味麻木,看似忙碌充实,实则难以获得精神超越,浑浑噩噩,庸度一生,这样荒谬的命运如果不被清醒地认识到,才是人的悲剧。


人群害怕真实

@青石无心

《局外人》中描写法庭上五颜六色的扇子朝着同一个方向摇动的画面让我联想到卡夫卡《审判》中约瑟夫·k意外发现台下看似分成两派,其中一派力挺司法机关,其中一派似乎被他深深打动,而实际上他们的衣领上都挂着闪闪发亮的徽章,表示他们是同一派体制内的人。他们假装被k说服实际在诱使k犯罪,然而k并没有实质性的罪名,他的罪和默尔索的罪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法庭这个范围内,他们两都说了真话,而不屑于说假话,他们选择与他们所处环境的规则做对抗。约瑟夫·k坚持不贿赂,并在法庭上大肆揭露体制内的丑恶,默尔索坚信他一些真实的行为并不构成犯罪,他拒绝律师违背他真实的情况的辩护。


所有人都在“说谎”

@芒果街

《局外人》和加缪的杂文《西西弗斯神话》说的就是同一个故事,即使最后受到惩罚,但仍然坚持说真话,坚持否定性的真实,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是融入生活体系的人,参与谎言游戏的人。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要通过手中把握的权力,信仰和爱等等,企图去改变他人。但是默尔索没有掉下陷阱,摘下面具,坚持自我的真实。《局外人》的隐喻还需要再读再琢磨。


在中读 App 的读感区,华丽精美的文字不是必须,波澜壮阔的经历不是必须,只要你真情流露,坦诚倾诉,无论多么朴实无华,都将是一期一会的【读感周刊】的不二选择。

点击下图,浏览本专栏目录页

 


文章作者

中读推荐

发表文章932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4180人

精选内容推荐,分享最新的热门好知识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

11位顶级小说家的灵与肉 | 小说大师课第一季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