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星云
2019-09-19·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933个字,产生2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黄宇 摄)
三联生活周刊:敦煌研究院的国际交流合作一直特别频繁。比如正在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展出的“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主要是和美国普利兹克艺术合作基金会的合作。再比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时任院长段文杰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建立的培养人才的交流项目,很多敦煌研究院研究员也都曾在日本读过书。虽然都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敦煌文书四散海外,为什么无论80年代还是现在,各类外国机构都想与敦煌研究院合作,不仅愿意借藏品,也愿意帮助研究院培养人才?
赵声良:原因很多,最基本的原因是敦煌石窟本身价值巨大,包含的内容无限丰富,我们敦煌研究院正好又是保护和管理这些石窟的机构,国外学术单位和学者们都清楚这一点,与我们搞好关系,有利于他们做研究。其次,敦煌研究院有一批专家在做研究,外国学者来敦煌与我们交流,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实际上80年代初期外国人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时,是因为中国刚经历十年“文革”,他们不知道敦煌有这么一批学者在做研究。
契机是80年代初期中日合作出版《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五卷本,计划每本都由我们院与日本两方学者的研究文章汇集组成。当时日本学者认为自己是权威,很傲气,很快就交了稿。等中国学者后来把稿子交过去,好几位日本学者看到文章后又把自己的稿子要了回去进行修改,因为他们看到我们研究的内容,觉得自己的说法靠不住。其实我们院这批学者1949年前就在这里了,搞了几十年,研究都是非常扎实的。自那以后日本学者就知道敦煌研究院这批学者很厉害了。
日本对敦煌有种崇拜心理,他们信佛,对佛教艺术也感兴趣,尤其当时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平山郁夫,他曾经临摹过奈良法隆寺壁画,后来法隆寺遭遇火灾,那批壁画都损坏了。平山郁夫到敦煌一看,就觉得敦煌是日本那批壁画的源头。他很清楚敦煌的价值,所以从80年代初,他就每年带一批东京艺术大学学生到敦煌看看,并与时任院长段文杰达成协议,把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才派到日本去培养,其实当时只是口头一说,但真的实施起来了。至今我们还在派人到东京艺术大学学习,目前敦煌研究院一批骨干力量都在日本读过书,都是因为当年那个契机。
不仅东京艺术大学,后来日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都与敦煌研究院有合作。我们与盖蒂保护研究所的合作也是80年代开始的,到现在也30多年了。能持续合作至今,其中一个原因,我觉得他们是被敦煌专家们的认真和真诚打动了。尽管敦煌生活艰苦,但对方援助的经费,我们全部都用在研究项目上。那些年,其实盖蒂保护研究所与中国其他世界遗产地也曾有过合作,但都没有像跟敦煌研究院这样持续了几十年。因此如果只有石窟本身,而没有像樊锦诗这样把一切都牺牲掉,守在敦煌做研究的学者,可能也不会有这么多外国学术机构愿意与敦煌研究院合作。
发表文章193篇 获得22个推荐 粉丝1030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