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林合
2019-09-24·阅读时长4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韩林合。欢迎和我一起走进“20世纪十大思想家”。
从前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到,按照前期的观点,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思想和世界是一种外在的关系,似乎先有世界,然后形成思想,再用外在于思想的语言,来把思想表达出来。刚才也讲到,这个似乎是对语言、思想、世界之间的一种外在关系的刻画。
“语言游戏”就是生活形式
真的是这样的吗?三者之间的关系真的是如此吗?后期维特根斯坦对他前期的这种观点进行了反思,他后期认为语言是由语言游戏构成的,语言游戏实际上就是生活形式。我们也讲到,按照他后期的观点,世界就是由生活形式构成的。各种各样的生活形式,大大小小的、边界不清晰的,各种生活形式构成这个世界。我们讲到语言游戏就是生活形式,至少我们可以这样来诠释他后期的思想。如果是这样说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语言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外在的。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甚至于可以说,语言构成了世界,至于思想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更是如此。
我们可以说,没有语言,也没有思想。当然这样一种说法,可能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和许多哲学家,特别是包括前期维特根斯坦本人关于语言和思想的理解是不一致的。
按照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理解和古典哲学家的理解,思想是一种内在的东西,是内在于我们的心灵的一种过程或者结果,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把内在的过程给表达出来。似乎语言和思想在这里是脱节的,是可以不发生关系的。真的是这样的吗?实际的情形,是不是这样的?
没有语言作为基础的思想过程是否存在?
如果我们反思一下,我们或许会同意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理解:我们的语言和思想并不是这样一种外在的关系。我们很难设想,思想可以独立于语言之外而存在,至少我们可以说语言和思想是密切地勾连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进一步说,语言就是思想。没有语言结构作为基础的思想过程存在不存在?我认为是不存在的。这样来说的话,可以说,我们的语言构成了思想,进而构成了世界。
有的哲学家把这样一种观点叫做“语言威信论”或者“语言观念论”。这样一种观点就和形而上学的实在论相对,认为世界独立于我们主体的认知,独立于我们的主体的心灵的构造存在。世界是什么样的?与我们的主体的认识、语言、心灵结构完全没有关系。这个就是形而上学的实在论。按照我的理解,前期维特根斯坦似乎坚持着这样一种观点,后期与这个正好相反,他认为语言、思想和世界是密切勾连在一起的,甚至三者是一种没法拆开的关系,甚至可以说语言就是思想,思想就是世界。
刚出生的婴儿是否有世界观念?
这样一种观点当然也不新颖,就是刚才讲到的一种“语言威信论”,特别强调语言在世界构成,思想构成中的决定性的作用。这样一种作用,实际上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到,是一种比较可以接受的观点。来设想一下,当我们出生刚刚出生的时候,作为婴儿,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有没有世界观念?我们有没有思想?也许有人会认为有,但是即使有也是非常原始的。
▲少年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但是在我看来,实际上是没有思想,也没有世界。经过父母的教化,经过小学老师的启蒙,一步一步地我们形成一个关于世界的理解。形成关于世界的理解或者世界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接受语言学习的过程。语言学习的过程,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语言学习的过程,而且是我们形成世界观的过程。
好比说,我们刚生下来不久,到一岁半左右的时候,我们学习语言,父母教给我们这一些简单的语汇,爸爸妈妈,奶奶爷爷,红色绿色等等,这样一些语言、语词的习得过程,实际上是我们关于世界的理解的形成过程。 也就说,红色绿色、爸爸妈妈等等都是一些概念,都是思想体系中的构成成分,进而也是世界的构成成分。
所以我们关于世界的理解,是在接受语言的教育过程之中不断地形成,不断丰富的。这样一种观念,实际上就说明如果没有独立语言,独立语言的习得,我们就不会有思想,也不会有关于世界的理解,不会有世界观。
这样一种观点似乎有一个问题:我们每一个人在这种理解之下,似乎都生活于不同的世界之中。我作为一个大学中教哲学的老师,我有我的关于世界的理解,一个装修工人,他关于世界有另一个理解。我们认为,他生活在不同的生活形式之中,进而是不同的世界之中,既然是不同的世界,那么我们怎么去交流?似乎交流就不可能了。
交流的本质是什么?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知道,交流在于什么?交流的本质,实际上就在于不同的东西的一种交换,一种互相的交换或者传达。交流实际上就预设了不同,当然如果是绝然不同,也是没法进行交流。
但是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生物存在,是生物类别中的一个成员,作为人类中的一员,必定有一些相同的东西。基本的生存结构,对所有人类的成员来说都是一样的。只是说,在不同的生活形式之中,在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部落之中的人,进一步加了一些不同的东西。但是它不同的方面,还包含着或者预设了相同的方面。所以虽然我们说,不同的人,因为习得的语言不同,进而思想不同,世界也不同,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之中,但是交流还是可能的,而且交流恰恰预示了这种不同,所以我们关于世界的这种“语言威信论”的理解,并没有使得交流成为不可能,相反能够解释交流到底怎么回事。
这个就是他前期和后期关于语言的不同理解的一个总的结构,这些不同的理解可以分别用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和语言的威信论来加以刻画,这种不同的刻画或者不同的理解,会有哲学上进一步延伸出来的不同结果,我们都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讲述。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发表文章7篇 获得16个推荐 粉丝108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