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7.4 哈耶克 | 与凯恩斯的恩怨:亦敌亦友

作者:冯兴元

2019-09-30·阅读时长6分钟

66520人看过
与凯恩斯相反,哈耶克反对宏观调控政策,他主张在一个竞争秩序框架下,充分利用市场的自主力量去实现经济发展。

7.4 哈耶克 | 与凯恩斯的恩怨:亦敌亦友

20.0MB
00:0014:35

上一节我们讲了哈耶克思想的一些影响,现在这一节,我们讲讲哈耶克与凯恩斯的恩恩怨怨。上面我也讲到,如果要说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两位经济学家的大名,可能非哈耶克和凯恩斯莫属。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即便鼎鼎大名,也很难列入其中。

哈耶克和凯恩斯其实是朋友,也是对手。所谓亦敌亦友。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功成名就,哈耶克还是一个毛头小伙子。在1931年,哈耶克被罗宾斯教授邀请到伦敦经济学院做系列演讲,请哈耶克拿奥地利学派的理论:货币理论、资本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来炮轰凯恩斯。那么哈耶克这种炮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而且在伦敦一举成名,哈耶克旁边也聚集了一帮拥趸。后来哈耶克也接受罗宾斯教授的劝说,写了批评凯恩斯的货币论的评论文章,在罗宾斯教授主编的经济学杂志上发表,搞得凯恩斯很不愉快。凯恩斯在自己主编的经济学杂志上发表评论文章,来攻击哈耶克出版的《物价与生产》。


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1898-1984,英国经济学家)

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奈特说这两个人讨论来讨论去到底在干什么呢?就是很不满。因为大家都搞不清楚,这两者攻击来攻击去,有一点意气用事。

凯恩斯因为出版了《货币改革论》,后来又出版了《货币论》,他的宏观经济学有一定的框架。在接下来的几年他就潜心于撰写自己的《通论》这本书。那么在1936年出版,一炮打红,引发了全球的凯恩斯革命。哈耶克在凯恩斯出版了《通论》这本书之后,没有写新的评论文章来反驳,他认为凯恩斯这本书有毛病,这里面没有真正的资本理论,哈耶克讲的,一个经济学理论框架,需要奥地利学派的资本理论。所以哈耶克就想专门写一本书来批评凯恩斯。他的方法就是里面的内容是奥地利学派的,但用新古典的、跨时期的、均衡的分析法。他花了很多时间,花了好几年写,越写越复杂,最后匆匆收笔,在1941年出版了他的著作《纯粹资本理论》,但是太理论化了。凯恩斯的《通论》是非常的通俗化,而且凯恩斯是驾驭英语语言的天才。如果你去看《通论》的英文原文,从语言角度是非常精致的。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着,辛怡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7年版

哈耶克的兴趣点在那个时候已经转向了关注政治的发展。尤其是在他那个40年代初,跟二十年代跟三十年代相似,各种集体主义的思潮泛滥,而且很多经济学家迷信计划经济。哈耶克在当时就静心写了一本小册子。那就是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实际上是划时代的。它的影响力也非常持久,到目前为止,国内很多学者、官员、企业家还在看。

 “凯恩斯革命”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就出现了“滞涨”,如果你一直通货膨胀,经济就衰退,如果你推进经济增长,你就要投放更多货币进去,注入更多货币到经济循环中,那你就会推高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就没有这方面的药方,没法儿解决“滞涨”。

这个时候,自由主义经济学回归,它的代表人物就是哈耶克、弗里德曼等。所以1972年,伦敦经济事务研究所编了一本哈耶克批评凯恩斯的小册子,叫《骑虎难下—凯恩斯的通货膨胀思想传统》,英美学界又把聚焦灯聚焦到哈耶克身上,哈耶克1974年能够拿到诺奖,跟1972年伦敦经济事务研究所编了这样一个哈耶克写的批评凯恩斯的小册子也有关系。

奥地利学派货币理论强调,政府不能向经济注入过多的廉价货币。凯恩斯它正好是相反,它的政策方案就是充分就业政策。凯恩斯认为,像英美国家工资工人的工资存在着刚性,就他的名义工资很难降下来,那么实际工资可能会往上走,那怎么办?那就是发行更多的货币来为这个工资放水。实际上就是你名义工资还往上涨,实际工资往下降,是这样一种解决方案。那么如果推行这种政策,实际上他推行的就是通货膨胀政策。那么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哈耶克他们反对政府搞通货膨胀,这跟奥地利跟德国曾经经历过一个超级通货膨胀有关,所以他们是这受过极大的刺激,就作为战败国,凯恩斯的理论为战时英美国家政府开出了通过政府推行宏观调控和相机抉择、增加公共负债和公共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和解决失业问题的“药方”。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英国经济学家)

宏观调控政策对于政府的魅力是不容置疑的:政府有了干预经济、刺激经济的借口与抓手,而部分官员则有了“浑水捞鱼”、假公肥私的机会。政府通过推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向经济注入大量廉价货币,就是利息比较低的货币,又通过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大量进行公共投资,只能短期减缓就业问题。这要求政府不断进行短期操作,也就是刚才讲到的相机抉择,不断扩大公共投资。其结果却是通货膨胀和债台高筑。一轮接一轮的扩张政策导致货币不断贬值,政府负债越来越高。其结果是不断累积财政与和金融风险,一旦出现某个“黑天鹅事件”,则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宏观调控政策关键把握的是经济总量,对组成总量的个量漠不关心,不断调控消费、储蓄、投资和进出口总量,事实上是不断以相机抉择的方式改变破坏微观个体的产权。因为政策一变,货币一放水,朝这个方向放,那个方向放,直接改变了个体的产权。另外,凯恩斯的理论缺失了有关经济中相对价格结构的理论。

凯恩斯相反,哈耶克反对宏观调控政策,他主张在一个竞争秩序框架下,充分利用市场的自主力量去实现经济发展。构成竞争关系的最主要原则是私人产权和竞争两者都要在经济当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个观点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里边,实际上就已经提到了。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著,王明毅、冯兴元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那么哈耶克也认为市场最能有效地利用分散在无数个体当中的涉及特定时间地点的具体情势的知识,也就是哈耶克讲的局部知识、分散知识。市场最能利用分散知识,这个就是哈耶克的观点。那么哈耶克还认为,竞争是一种发现程序,也就是能够发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制度,更多的市场机会等等。

那么哈耶克和凯恩斯的对立,还体现在哈耶克的的经济周期理论方面。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也是非常重要的,哈耶克和米塞斯都预测到了大萧条即将爆发,而哈耶克预测到的时间更为精准。

据说哈耶克当时1929年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宣读论文,道出了他的预测结果,几个月以后,实际上大萧条就爆发了。那么凯恩斯理论讲的是总量,哈耶克反对总量之间建立模型来进行计量分析,比如他哈耶克反对价格水平这一种总量,价格水平之类的总量,对哈耶克来说是一个伪概念。而且有些计量经济学家把价格水平搞成连续函数,更是一种错误。那么哈耶克反对凯恩斯的通货膨胀政策主张,认为如果在经济里面不断注入廉价货币,就会影响到整个经济的相对价格结构,也就是各种要素和各种产品之间,它有一整套的相对价格,形成相对价格结构。


1929大萧条时涌入银行的人群

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是这样讲的,比如说最初大家对消费品市场景气有很高的预期,所以导致很多企业家利用所取得的廉价货币大量搞“迂回生产”,迂回生产就是拉长投资的战线。本来就是直接用锄头的,再造一个机器收割机,然后用收割机来收割庄稼,这样的话能增加产量。这个叫“迂回生产”。但是一旦预期改变,消费品市场景气幻觉被打破了,那么企业的资金链开始断裂。所谓的多米诺效应出现,只要有一两家企业倒闭,大量其他企业也倒闭,那么经济周期就转向衰退或者萧条。

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是米塞斯理论的延续和发展,可以很好地用来解释1929年的大萧条以及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北京大学的张维迎教授就曾专门拿米塞斯哈耶克的经济周期理论来分析全球金融危机。凯恩斯的通货膨胀政策理论强调对经济注入廉价货币,来化解西方国家名义工资刚性增长的影响,同时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拉动需求,创造就业。其结果就是需要不断继续增加货币投放和政府负债来维持经济增长和就业,不断积累发生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推迟经济危机的爆发。但越是约束推迟,风险因素越大。一旦出现不可控的“蝴蝶效应”,经济危机爆发,其规模越到后来就越大。中国经济增长近年来下行较快,很容易用米塞斯、哈耶克的周期理论来解释。

这一节就讲到这里,主要是讲的是哈耶克跟凯恩斯之间的恩恩怨怨。

下一节我要讲讲哈耶克对计划经济的批判。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或者这种计划经济观念实际上是一种“通往奴役之路”。谢谢大家。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文章作者

冯兴元

发表文章6篇 获得24个推荐 粉丝99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像他们一样思考

你不可不知的十大思想家

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9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