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畅
2019-12-20·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422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插图 老牛)
记者/刘畅
实习记者/肖舒妍
罕见的疫情
二十岁出头的董晶近半个月以来,每天关注着自己的身体,唯恐感冒、发烧。身上稍有“风吹草动”,她便担心自己体内可能存在的布鲁氏杆菌病爆发了。
布鲁氏杆菌病(下文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更为外界所知的名字是“马耳他热”,一般因接触患病的牛羊而得病,人与人之间不传播。依据传染范围和传播速度,与艾滋病、登革热、肺结核等,一并列入国家法定的乙类传染病。董晶虽然是兰州兽医研究所(下文简称“兰兽研所”)的在读研究生,但中国农业科学院下属的兰兽研所是国内顶级的兽医研究机构,他们的实验室各自功能单一,甚至学校里的实验区与动物养殖场所也是分离的,后者的位置在学校另一端,只有实验负责人会到那里屠宰、解剖,之后再把样本带进实验室,而她既非实验负责人,没接触过活羊、活牛,又不是布病研究团队的成员,看起来患病的概率微乎其微。
异常源于11月底开始在同学间蔓延的恐慌。兰兽研所发布的公开文件显示,从11月28日到29日,口蹄疫防控技术团队先后上报有4人疑似感染布鲁氏杆菌。12月2日,纳米材料与应用课题组也上报有疑似感染病例。
那时学校里便风传有人检查出布鲁氏杆菌抗体双阳性的事,据媒体报道,目前有近500人在兰兽研所就读、工作,因不知病原来自哪个实验室,学生们都觉得自己也要检查一下。董晶便是其中之一。据董晶的男朋友肖明说,12月3日,董晶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西站院区拿到检查结果——血清学呈双阳性。她之后又被研究所安排到另一家检测机构检查,结果不变。而截至12月7日,兰州疾控中心告知媒体,已对兰兽研所的317名师生进行了布鲁氏杆菌检测,其中96人血清呈双阳性,目前没有症状,均为隐形感染。
相关专家向本刊介绍,虎红玻片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两项抗体的检测是国际通行的检测布病的手段。不过二者呈阳性,意味着身体曾接触过布鲁氏杆菌,由此产生了抗体,但并不意味着体内仍有病菌,或已得上了布病。依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诊断标准”,布病的疑似病例需要有相应的症状,而真正确诊则还要从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鲁氏杆菌,或是抗体的检测指标持续不断地成倍增长。
“老师曾反复讲过布病,也说过曾经在东北农业大学发生过的事,作为前车之鉴。”肖明不是兰兽研所的学生,但学的也是兽医相关专业,他告诉本刊,普及布病知识是所有兽医专业的“必修课”,他所言的前车之鉴是东北农业大学曾发生过的布病传染事件。2010年12月间,由于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的教师未按实验动物管理规定,从哈尔滨一个村中的养殖场购入4只未经检疫的山羊作为实验动物;做实验前,也没按规定进行现场检疫,指导学生实验时,又没能做有效防护,导致2011年3月至5月间,在5次实验中,4名教师、2名实验员和110名学生暴露在布鲁氏杆菌的威胁之下,最终27名学生及1名教师被确诊感染布病。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8个推荐 粉丝497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