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侯会
2020-01-01·阅读时长6分钟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侯会。这一节,我们谈谈魏晋南北朝时兴起的文言小说。
魏晋南北朝还是中国小说的萌芽阶段。——“小说”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篇中。有一则寓言,说:任公子是个巨人,他蹲在会稽山,把钓钩甩到几百里外的东海,等着鱼上钩。等了一年,才钓到一条大鱼。他把鱼肉切碎晾成干儿,全浙江的老百姓都吃得饱饱的。你说这鱼该有多大!
其实庄子是用巨人钓鱼,来说明一个道理:人要想干成大事业,获得大名声,就得付出大代价。你看,任公子拿几头小牛当钓饵,花了一年的工夫,才钓到大鱼。不肯花本钱、下力气,又怎么做得到?
这则寓言里就提到了“小说”,不过它的意思,是指小学问,小道理,是跟“大道”相对而言的;和今天我们说的“小说”,压根儿是两码事。
到了汉代,“小说”又有了新内涵,是指一些道听途说的野史传闻,不大被文人雅士看得起。直至魏晋南北朝,“小说”才渐渐被赋予文学的意义。而真正的小说创作高潮,还要等到唐代传奇的兴起。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都是一些文言短篇,大致可以分成“志怪”和“轶(yì)事”两类。
志怪小说顾名思义是专门记载神怪故事的,这跟当时佛教、道教以及神仙方术盛行有关。作品呢,有《神异记》《异苑》《续齐谐》等,最有代表性的,还要数《搜神记》。
《搜神记》的作者是东晋时的干宝(约284-336)。他是位史学家,写过史书《晋记》,《搜神记》只是他的“业余”创作。可惜《晋记》没能传下来,倒是《搜神记》使他名扬后世。
《搜神记》里,即有荒诞的方外奇谈,也有一些自然现象的记录,像妇女一胎生了三个儿子,一头牛长了五条腿之类。——可是作者的态度是很认真的,例如书中记录的神鬼怪异、死而复生的故事,干宝坚持认为,那些都是真事。他说,他写这部书的目的,就是要证明“神道之不诬”(鬼神之事不是谎言)。所以这部书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见怪不怪”的小说。
明代《搜神记》刻本
不过书中记录了一些民间传说,还是很有价值的。例如有一篇《李寄》,讲的是闽地山中有一条大蛇为害,迷信的人们年年用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去祭祀它。老百姓为此吃尽了苦头。有个名叫李寄的小女孩偏偏不信邪,她主动要求以身祭蛇。
李寄带了一条猎狗,怀揣着一把利剑,潜藏到蛇洞附近,还用好几石米和了蜜作成大米团,放在蛇洞口。蛇从洞里爬出来,它“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 [囷(jūn):一种圆形谷仓。]〕样子可怕极了。
蛇闻到香甜味,先吃掉了大米团。李寄不失时机地放出猎犬咬它,又跟在后面用剑猛砍。蛇大概吃得太饱,动作不灵吧,终于被李寄杀死了。李寄从洞中找到九副女孩儿的白骨,叹气说:就因为你们太怯懦,才被蛇吃掉,真是太可怜了!——这个故事歌颂了李寄这个又机灵又勇敢的小英雄。想到她是女孩儿,尤其让人钦佩。
《干将莫邪(yé)》一篇,主题是反抗暴君。有个有名的铸剑师叫干将,他花了三年工夫,为楚王打造了一对雌雄剑。干将知道自己活不成,他事先把雄剑藏起,只把雌剑献给楚王。楚王果因铸剑超过规定日期,把他杀掉了。
干将死后,他的妻子莫邪生下遗腹子,取名赤比。赤比长大后,决心替父报仇。他取出雄剑,赶往京城,寻机刺杀楚王。可是楚王戒备森严,反把赤比逼进山中。
赤比在山中遇到一位怪客,那人答应替他报仇,条件是“借”他的头颅和这把雄剑,赤比答应了,并当场自刎。于是怪客带着赤比的头和雄剑面见楚王说:这是勇士的头,应该放到开水中煮。
头在汤锅中煮三天三夜,不但没有煮烂,还从水中跃起,怒目而视。怪客又对楚王说:只有大王亲自来看一看,头才会煮烂。楚王果真临近汤镬去看。怪客乘机挥起雄剑,把楚王的头砍入汤锅,自己也随即自刎。——三颗头倾刻煮烂,再也分辨不出哪颗是楚王的。楚臣只好汤锅的骨肉分成三份埋了,人们因此称这座坟墓为“三王墓”。
敢于反抗暴君的小民,死后竟享受了帝王的待遇,这无疑体现了民众对抗暴英雄的钦敬!
此外,像《韩凭夫妇》《吴王小女》《东海孝妇》等故事,也都各有进步意义。有的还被后人编成话本或戏曲。
轶事小说又叫志人小说。魏晋时的士大夫,都追求玄妙的谈吐、高雅的风度。轶事小说就专门记述名人高士的言行和轶事。像《西京杂记》《语林》《郭子》《世说新语》《俗说》等都属于此类,其中《世说新语》名气最大。
《世说新语》的编者刘义庆(403-444)是南朝宋的宗室,受封临川王——前边说过,鲍照就曾受过他的奖掖提携。
《世说新语》又按内容题材分为三十六门,也就是三十六类,如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zǎo)、规箴(zhēn),等等。书中涉及的人物,大多生活在汉末至东晋。有关他们的言行,有的来自传闻,有的抄自他书,不见得可靠。然而一小段一小段的,很有味道。
《世说新语》书影
《世说新语》的叙事态度看似客观,却也含着褒贬。在《德行》篇里,就有这么一段: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捉:捡起。◎尝:曾经。轩冕:这里指高官乘的车子。废书:抛下书。◎割席:把坐席用刀割开。
管宁、华歆两个在一起读书劳作,锄地的时候,管宁看到一片金子,就跟看见瓦片石头没啥两样,华歆却捡起来看看,才丢掉;有个高官乘坐高车从门前过,管宁毫不动心,依旧专心读书,华欣却扔下书,跑去看热闹。管宁用刀子把两人的坐席一划两开,说:你不是我志同道合的朋友。作者只是冷静叙述,不置可否,读者却已经看出谁优谁劣。管宁最终的决绝态度,更显出他节操的高尚。
《世说新语》的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对一些行为狂放、不受礼法约束的人,书里总带着欣赏的态度去描写。就说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吧,他喜欢酗(xù)酒,喝醉了甚至在屋里脱得一丝不挂。别人责备他不像样子,他却理直气壮地反驳说:我拿天地当房屋,拿居室当衣裤,明明是你们钻到我的裤子里来了嘛!
《世说新语》还擅长寥寥几笔勾画出人物的性格。《忿狷》篇里刻画一个急性子的人时,这样描写:
王兰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碾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鸡子:鸡蛋。◎箸(zhù):筷子。◎屐(jī):木制带齿的鞋子。碾(niǎn):踩、压。瞋(chēn):同“嗔”,愤怒。◎内:同“纳”,放入。◎啮(niè):咬。
王兰田这个人是个急性子,吃鸡蛋时,先拿筷子去扎,没扎着,大怒,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团团打转,他跳下去拿鞋底的齿去踩,又踩不着,气极了,他把鸡蛋从地上抓起来,塞在嘴里咬破,又吐到地上去。作者把王兰田吃鸡蛋的动作写活了,一刺、一掷、一碾、一纳、一啮、一吐,一个火暴脾气的急性人,被描画得活灵活现!
书中也保留了一些首尾完整的传说故事。像《自新篇》里有个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周处年轻时凶狠霸道,乡亲们都怕他,把他同水中的恶蛟和南山的猛虎合称“三害”。有个人就去劝说周处杀虎斩蛟,指望来个 “三败俱伤”。
周处真的到山中杀死了猛虎,又跳到水里跟蛟龙顺水浮沉,搏斗了三天三夜,终于杀死恶蛟。他满以为乡亲们会欢迎他,谁知,乡亲们以为周处跟恶蛟同归于尽了,正拍手称庆呢!
周处除三害
周处这才知道,原来自己才是大家心目中最大的祸害,他决心改过自新。从此他投师访友,认真学习,终于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编成戏剧,就叫《除三害》,至今还在戏台上演出!
《世说新语》文风清淡,意味隽永,历来为人们喜读乐诵。后来不少笔记小说,都刻意模仿它的体制和格调。《世说新语》中的不少故事,也都成了有名的文学典故。
好,六朝小说讲到这里就结束了。朋友们,再会。
欢迎分享下方海报
邀请更多父母与孩子一起
聆听中国文学经典100讲
发表文章287篇 获得35个推荐 粉丝1835人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