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放
2020-01-07·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317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叶放喜欢将美食、古书与艺术相结合,在自己设计的“南石皮记”园林山水中举办文人雅集(张雷 摄)
蔬果植物在两宋期间成为宫廷及民间都喜闻乐见的绘画题材。特别是当小幅绘画替代大幅绘画,纨扇和册页的形式逐渐盛行,似乎成为蔬菜与瓜果最理想的载体和最亲切的选择,作为中国花鸟画中一种独特的题材,蔬果绘画虽然所占比重并不大,却始终引人注目,讨人欢喜。
出现在两宋院体画中的蔬果,大都是画院画师们工笔形式的画作,无不以清丽之气与精致之质来象征高贵与祥和。包括南唐时徐崇嗣的《枇杷绶带》,北宋时崔白的《茄子》、赵佶的《枇杷山鸟》,南宋时林椿的《果熟来禽》、马麟的《橘绿图》等等。正是这些生活中的日常素材,被宋人为我们建立起一种平凡中见典雅的风范。
南宋《枇杷山鸟图》故宫博物院藏
当蔬果成为审美的对象,食物也可以化身艺术的使者,蔬菜瓜果纷纷走出配图,成为文人画家笔下的宠儿和水墨绘画的主角,而文人画家则在表达欣赏与赞美的同时,往往还赋予了情感的蕴含与理想的寄托。
于是,那些充满形式美感的水墨蔬果,成为画家艺术风格与品位的传递,在中国水墨画的史册留下了一系列个性蔬果的符号,其中有宋时期牧溪的“柿子”,明时期孙隆的“竹笋”、沈周的“枇杷”、陈淳的“石榴”、徐渭的“葡萄”、孙克弘的“紫茄”等,还有清时期李方膺的“青菜”、陈洪绶的“灵芝”、赵之谦的“桃子”等。
宋元时期文人画兴起后逐渐成为绘画的主流,明清时期文人画的蔬果,大都是文人画家们写意形式的画作,旨在以形写神,通过事物外表的形态,展现事物内在的神韵,所谓文人心目中的水墨意象,在这个时期发挥到了极致。
于是,专以蔬果为主题,或者以蔬果与花卉、草虫相结合的册页、手卷慢慢流行起来。其中有明末清初朱耷的《瓜果草虫册》,恽寿平的《蔬果册》,石涛的《蔬果册》《花果册》,也有扬州八怪中金农的《蔬果册》《花卉蔬果册》,还有海上画派虚谷的《蔬果册》,任伯年的《蔬果册》《花果册》,吴昌硕的《蔬果册》,以及近现代齐白石的《蔬果册》,张大千的《蔬果册》等等。
随着这些风格各异的册页、手卷的不断亮相,日常生活中的蔬果纷纷走上书画桌,走进了书画展,成为艺术的作品和典藏。包括蔬菜类的青菜、白菜、芹菜、莲藕、莲蓬、萝卜、辣椒、茄子、芋头、茨菰、荸荠、茭白、菱角、冬瓜、南瓜、黄瓜、丝瓜、玉米、稻谷、葫芦、西红柿、扁豆、豆荚、蘑菇、香菇、灵芝、百合、银杏、花生、春笋、冬笋,乃至大葱、生姜等,也包括瓜果类的西瓜、芒果、佛手、柚子、橘子、柿子、梨子、桃子、栗子、石榴、菠萝、荔枝、龙眼、枇杷、杨梅、葡萄、樱桃等等,俨然一片纸上的芳草地,美术馆、博物馆里的果园菜场。
其实不难发现,这些以蔬果为题材的水墨画,与其说是画家为自然写像,不如说是为自己写照,所谓文人比德,也就是植物的比喻和拟人,以蔬果写精神,以蔬果写性灵。
发表文章7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147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