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20-02-07·阅读时长10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427个字,产生1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尤小立
一九二一年八月十五、十六日,叶圣陶在《时事新报 ·学灯》上发表短篇小说《脆弱的心》,其中的 “许博士 ”乃以胡适为原型,这是众所周知的。胡适对叶圣陶的这篇小说赞扬有加,觉得 “颇有意思 ”,直到二十多年后,仍念念不忘。但一九二八年四月,面对另一篇刊登在《京报》附送的《饮虹周刊》上以包括自己在内的 “活人 ”为原型的长篇小说《燃犀》,胡适却是另一番态度,他不仅写信表示异议,且下结论说:“本来这种用活人作材料的小说家是很不易做的,做得好也不过成一种闲话的资料(gossip),做得不好便成了造谣言的乱谈了。”(胡适一九二八年四月二十五日日记;此信相关部分又刊《饮虹周刊》第七期,一九二八年五月六日)
胡适在这里想表达的是,因为 “主人公 ”或小说中的 “活人 ”尚在世,每个人对人生轨迹的回忆和校准往往有着相当的排他性,所以不要说是小说里的虚构、夸张,就是据实而作,也未必符合 “活人 ”对自己成长经历的记忆和想象。“gossip”在英文里,既有闲话、小道消息之意,也有流言蜚语的含义。胡适是在假设 “做得好 ”时使用这个词的,也就是说,即便写作者 “做得好 ”,其最终呈现出的效果,也不过是 “流言蜚语 ”,无法登堂入室。而这个假设与另一个 “做得不好 ”的假设放在一起,等于是全盘否定了 “用活人作材料的小说 ”。但如果结合上述对《脆弱的心》的评价看,胡适更多是有针对性地善意提醒,针对的对象就是《燃犀》的作者、青年诗人卢前(署名:园丁)。“燃犀 ”一词在古代指明察事物、洞察奸邪,民国时代许多纪实作品均喜使用此词,词义亦转换成了纪实或记实。卢前的小说取名 “燃犀 ”,在胡适看来,就等同于纪实或记实。小说里主要人物宋识时、来河清、凌近兰,也被胡适侦测出其原型是自己、蔡元培(鹤庼、孑民)和林纾(琴南)。既是纪实,又有现实中 “活人 ”在,自然不能离事实太远,这是胡适的基本态度,也是他指出几点谬误的初衷。
不过,事实与艺术之间,并非需要完全对应,而写同时代及 “活人”的小说亦有先例,卢前就举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曾朴的《孽海花》,并且说,“根本上小说决不是完全的事实 ”。正因为如此,主观的选择就不可避免,故他 “觉得这一桩桩都是 ‘真材料 ’,所以才试作此书(按:指《燃犀》)的”(园丁:《关于〈燃犀〉答胡适之先生》,《饮虹周刊》第七期)。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6个推荐 粉丝20773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