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费元洪
2020-02-21·阅读时长10分钟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三联中读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费元洪,上一讲,我们讲述了法语音乐剧《星幻》。之前的几部法语音乐剧,我觉得都是法语音乐剧当中比较经典、而且比较有艺术气质的音乐剧。那么接下来的几部音乐剧都比较新,而且都有着很强的摇滚气质。这一讲我们讲述的就是音乐剧《摇滚莫扎特》(Mozart l'opéra rock)。
法剧《摇滚莫扎特》很特殊,它被很多粉丝“夸张”地称为“宇宙第一神剧”,大概也是非儿童类音乐剧里面观众最年轻的一部音乐剧。这也为音乐剧这个行业收获了大批95后,甚至是00后的年轻观众。
《摇滚莫扎特》的演出现场不是一般热闹,各种欢呼、激动和亢奋,让人感觉不像是音乐剧的现场,而像是在看一场演唱会。当然,这样的现场也让很多只是来看一部剧的观众感到不可理解,甚至是反感,他们会觉得这些粉丝影响了正常的观剧体验。
▲《摇滚莫扎特》2018年上海文广演出现场
这样的一部作品所呈现出的很多特点,无论是艺术上还是社会反响上,的确是之前的中国剧院行业没有见过的,也超出了一般传统意义音乐剧圈的范畴,的确是可以作为标本来探讨。我会分为三讲。如果没有看过的人,最好能够上网看一下法语《摇滚莫扎特》的网上视频,以便于理解。
音乐剧爱好者可能知道音乐剧里面有两部莫扎特的经典作品,一部是德语《莫扎特》(Mozart!),一部是法语《莫扎特》(Mozart, l'opéra rock),我们简称“德扎”与“法扎”。这两部音乐剧由上海文化广场先后连续两年引进,也都引起了轰动。
▲《摇滚莫扎特》演出海报
这两部剧的风格完全不同,乍一看都觉得不像是在说同一个人,但是都非常精彩。除了德扎和法扎之外,英国国家剧院近年来也创作了话剧《阿玛丢斯》(Amadeus),这部剧讲的也是莫扎特一生,算是英国莫扎特。于是,就有了“德扎”、“法扎”和“英扎”,它们都是非常成功,而且高品质的作品。20年前还有一部讲述莫扎特的电影《阿玛丢斯》,也是影史当中非常经典的作品。所以,莫扎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而关于莫扎特创作的经典艺术作品也有这么多,的确不多见。
▲《阿玛丢斯》电影海报
关于德语《莫扎特》,我会在德奥片当中继续说,这一讲,我先讲讲法扎。
首先我想大家可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那么多国家和艺术题材都爱拿莫扎特讲故事?我先来说一说这个话题。
莫扎特的全名叫做沃尔夫冈·阿玛丢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其中“阿玛丢斯”是他的名,意思就是“得到神恩宠的人”。莫扎特本人也的确可以称为被神恩宠的人。
▲莫扎特
他是一个音乐神童,据说3岁会弹钢琴,4岁会拉小提琴,5岁开始作曲,6岁写了第1部协奏曲,9岁写交响曲,11岁写了第1部歌剧,这是有历史记载的。不用说,莫扎特肯定是神童,而且他是天才加神童。
小莫扎特的父亲是个乐师(吃音乐这碗饭的),但是他父亲的名气不大,才华也不高,所以看到这样的小儿子当然如获至宝,很小就带着小莫扎特在欧洲巡游,所以小莫扎特很早就在欧洲闻名了。
莫扎特的生日是1月27号,水瓶座。这个星座的人特别聪明,也特别古灵精怪。小莫扎特小时很可爱,而且他对音乐有过而不忘的能力。别人在宫廷里演奏弹一遍,他听了就能原样弹奏出来,而且他的记性和变奏能力都非常强。因此这么可爱的小朋友在欧洲的贵族宫廷里面当然大受欢迎,小莫扎特从小这样生活在聚光灯里。
▲少年莫扎特在泰蕾西亚女皇御前
小莫扎特的父亲的最大功劳是给了莫扎特一个音乐的环境,让他生活在音乐的象牙塔里,很好地保护了小莫扎特的音乐直觉和灵气。这一点其实非常重要,因为神童需要神童的环境,但是事物有两面性,天才也有成为天才的缺憾。一方面,莫扎特的父亲保护了小莫扎特的音乐天赋,但另一方面也让莫扎特从小到大没有正常孩子的生活,这促使了他成为了一个一辈子都没有长大的孩子。
莫扎特作为作曲家浑然天成,不是那种必须经历呕心沥血才能创造出音乐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天赋像一个自来水龙头,一打就开。在他短短35年的一生里,创作了难以计数的音乐作品,覆盖了古典音乐几乎所有的题材。
后人曾统计过,光是抄写莫扎特的乐谱,就要花很多年,可见莫扎特的创作速度之快、灵感之充沛、技艺之娴熟。如果看一看莫扎特的乐谱和手稿,那是非常干净的,也就是说他的创作一气呵成。古典音乐界里很多作曲家的乐谱涂涂改改,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和反思,创作过程极其痛苦,而且纠结。比如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特别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古典主义作曲家)在创作过程当中都是极其纠结的。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叹咏调手稿
当然,除了天赋之外,莫扎特也是一位非常努力和勤奋的作曲家。为什么莫扎特会成为戏剧界竞相去创作的对象?这一点涉及到莫扎特的时代和他的个性的关系。这里我要讲到古典音乐历史。
在莫扎特的年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已经开始席卷欧洲,中产阶级兴起,皇权和教权逐渐式微。在莫扎特之前的作曲家都是由贵族和教会所养,他们写的音乐的服务对象也是宫廷的贵族和教会的神职人员,并不是普通老百姓。因此他们中很多作曲家只要背靠贵族和教会,基本吃穿不愁,地位也不低。比如,莫扎特之前的巴赫家族,整个家族几代人里有十几个人从事音乐。
我们常说的巴赫,其实指的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作曲家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家),而他只是巴赫家族中最有音乐成就的一位。距离莫扎特更近一点的海顿活了77岁,一辈子在宫廷里担任乐师,地位很高。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 )一生写了104首交响曲,被称为“交响曲之父”。为什么他写那么多?当然一方面是因为他活得长,另一方面是他必须要变着法让贵族听到新的东西。
▲巴赫
对这些乐师来说,创作音乐有时是一种任务,甚至时不时还要照顾那些想要参与音乐演奏的贵族。比如把贵族要演奏的乐器部分写的简单一些,方便贵族能够一起玩音乐,时不时还要写一些作品题献给某贵族。整体来说,如果打个比方的话,莫扎特之前的作曲家前辈更像是贵族和教会的音乐仆人。
但是到了莫扎特的时代进入了一个分水岭,因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后中产阶级兴起,很多人以前是平民,后来成为了有钱的资产阶级。当然他们也有欣赏音乐的爱好和能力。像音乐这样一个以往的奢侈品,也逐渐在市场上有了一定的需求和受众。因此莫扎特和之后的作曲家的个人的生存空间,包括个人的自由意识,都得到了很大的成长。
莫扎特的起点其实非常高,年少成名,但是因为他的个性做出了很多常人看起来不理智的选择,加上天真和幼稚的孩童性格,让他在面对体制的时候处处碰壁,还得罪了萨尔兹堡的大主教,导致他公然与贵族和教会体制决裂,从而莫扎特成为了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古典音乐家。
当然,这种决裂是要付出代价的,莫扎特成为了体制的突破者,也成为了牺牲品。所以当莫扎特和皇权决裂之后,这么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的处境变得比较悲惨。特别是当莫扎特的父亲和母亲去世之后,就像一个孩子失去了父母的照顾,而且莫扎特又非常不善于生活管理,他的生活就变得穷困潦倒。比如,以前他挣的钱其实不少,但他借给别人的钱总是记不住,有些数额还特别大,而且莫扎特又很轻信别人,经常被骗,所以最后的日子过得非常困顿。
莫扎特其实有很多机会来修复和贵族、教会的关系,因为他的音乐才华是公认的,可是莫扎特的性格导致他做不到这一点。如果他有巴赫和海顿一半通人情世故的话,也不至于沦落至此,以至死后连个墓碑都没有。
到了莫扎特之后的贝多芬时代,虽然社会还在转型期,但是贝多芬已经成长为自主和独立的音乐家。
▲贝多芬
我们可能记得一个故事,歌德和贝多芬一起散步的时候,正好贵族的车队经过,歌德摘下了他的帽子,行脱帽礼表示尊敬。而贝多芬则不摘帽也不低头说道,我不会为贵族低下我高贵的头颅。这个故事不知真假,但是肯定反映了贝多芬已经有了鲜明的自主和自尊的意识。
同样作为体制的突破者,莫扎特早走了一步,但他和贝多芬的状态是不同的。贝多芬对于自由是一种自觉的追求,而莫扎特始终是一种懵懵懂懂的孩童状态。他走到了这一步,更多是自己的天真,甚至是幼稚的性格所导致。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人被称为欧洲古典主义乐派的三个代表人物。海顿完全是体制内,一辈子为了宫廷服务;而莫扎特前半生在体制内,然后反反复复,最后决裂,被迫自力更生;到了贝多芬中后期,他则是比较自觉地走向独立。莫扎特是这三人当中的中间一位,可谓是承上启下。
▲《排练四重奏的海顿》油画,作于1790年,收藏于维也纳国家博物馆
在这三人中,海顿见过莫扎特,而莫扎特也见过贝多芬。莫扎特尊海顿为老师,而贝多芬也尊莫扎特为老师。海顿比莫扎特大24岁,而莫扎特又比贝多芬大14岁。因为海顿活得时间很长,莫扎特活得时间比较短,因此莫扎特死后,海顿又活了很多年,所以三人几乎是接近的同代人,却展现了欧洲作曲家的不同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的三个面向。莫扎特天然处在一个新旧体制的转换处,在面对这样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时,不是像贝多芬那样一个所谓的大智大勇的英雄人物,而却是一个天真的音乐神童的孩童形象。
我们世人爱莫扎特,是爱他的纯真。莫扎特成人后的生活其实很艰难,但莫扎特作为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面对音乐时的状态却始终是纯真的。
莫扎特是一个就算生活过得很苦、但是也不一定会觉得有多苦的人。我们听过莫扎特大多数的音乐是那么的纯真和美好,真的感受不到他的生活的艰难。他的音乐仿佛让我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而这和听贝多芬的感受完全不同。贝多芬的生活反映在他的音乐里,因此莫扎特的音乐世界是超脱的。所以,我们也会把音乐天使这样的称号给莫扎特。据我了解,胎教的音乐也是莫扎特用的最多,我想这跟他的音乐所传递出的纯真美好有直接关联。
▲儿时的莫扎特
现在大家理解为什么都爱拿莫扎特来做戏曲题材的原因。莫扎特以他孩子般的无畏和纯真,面对了一个超出他理解范围的复杂的社会转型。他个人的人生经历起伏也非常大,以神童出道享誉欧洲,但是成年后却又处处碰壁,个性原因导致和体制的决裂,然后生活窘迫,但是始终保持了天性的纯真,最后英年早逝,留给世人不可计数的音乐财富。这其中包含的戏剧性,我们可想而知有多么丰富。
汇总一句话,那就是莫扎特作为艺术家的个人追求和时代的体制束缚之间的张力和冲突,凝聚在他短暂而纯真的一生中。这赋予了莫扎特作为一个戏剧人物的最大魅力。
大家可能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要叫摇滚莫扎特?我想原因大概有三个,一方面是法语音乐剧的称谓,大多叫Rock Opera(摇滚歌剧)。我在之前说过,这是从《星幻》开始的一个法语音乐剧的传统,以此和英美的音乐剧区分,而西方流行音乐也是以摇滚乐为主流的,因此沿用过来就是“摇滚莫扎特”。
第2个方面,因为除了有法语的莫扎特之外,还有德语莫扎特,也就是“法扎”和“德扎”。这两个戏的名字一模一样,都叫“莫扎特”。为了方便区分,一个叫《莫扎特》,一个就叫《摇滚莫扎特》。当然《摇滚莫扎特》这个名字是中国人叫的。据我所知,德语的《莫扎特》从来没有到法国演出过,所以法国人也并不需要像中国人那样去区分“法扎”和“德扎”。
第3个方面是我的个人看法,我觉得莫扎特的气质非常符合rock(摇滚)称呼。如前所述,莫扎特是古典音乐历史上追求自由的作曲家,而他又和体制决裂,可谓是非常叛逆。大家知道摇滚乐的一大文化特质就是叛逆和自由。它用强烈的音乐语言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而莫扎特是欧洲历史上第1位与体制决裂的作曲家,这在他之前是不可思议的。
▲《摇滚莫扎特》扮演莫扎特的演员Mikelangelo Loconte
假如我们把莫扎特放在当代,以他的音乐才华和叛逆个性,我认为莫扎特一定会选择摇滚乐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这也不是我个人看法。德语莫扎特的作曲西尔维斯特·里维先生也是这么认为的。再加上莫扎特精灵、古怪、直率,还特别可爱,而且现场的表现力又那么好,我想莫扎特在当代或许会成为一位超级明星。
大家也知道摇滚巨星很多英年早逝,这些人的人生像烟花一般绽放,这和莫扎特也是一样的。因此拿莫扎特和摇滚相匹配,在个性和人生经历上都搭调。如果你把摇滚配上了海顿、巴赫,或者勃拉姆斯、德彪西、柴可夫斯基,这些古典音乐家的性格和经历其实就不适合了。但你会本能地觉得莫扎特是合适的。
好,这一讲我讲述了莫扎特的历史背景和《摇滚莫扎特》的由来。下一讲,我将重点讲述《摇滚莫扎特》的创作方式和风格导向。
本节音乐剧卡片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同我们一起进入经典音乐剧的世界
发表文章104篇 获得25个推荐 粉丝1871人
资深音乐剧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