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江涛
2020-03-04·阅读时长1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279个字,产生1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大雾中的赵州桥,拱券外侧密密麻麻像图钉一样的东西,正是大桥用以加固拱券整体性的核心工艺之一:腰铁
摄影/李英武
雾中的北方胜迹
在一场大雾中,我们抵达赵县。或许是近年来空气治理力度的加大,我更愿将那种带有水汽的空气,称为记忆中的雾,而非霾。当地人说,如果没有风,这样的雾往往要持续一个星期以上。在冰冷而潮湿的雾气中,我们找寻着前往赵州桥的方向。
1933年11月,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等营造学社成员,结束了对河北正定的第二次古建筑调查。之后,林徽因返回北平,梁思成与莫宗江从正定到赵县调查赵州桥。如果说对今天的多数国人来说,赵州桥的名字,是伴随桥梁专家茅以升发表于1962年《人民日报》,后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的散文《中国石拱桥》为人所熟知,那在当年,梁思成他们却是循着民谚歌谣的印记,去探访这座古老的石拱桥。
“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赵州桥,正是这两句歌谣所描绘的华北四大胜迹之一。流行河北的经典民歌《小放牛》,也这样唱道:“赵州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
赵州桥,横跨于赵县西门外5里的洨河上。这座修建于隋开皇十五年至大业元年(595~605年)的石拱桥,由工匠李春设计建造,最初的名字为赵郡洨河石桥,后由北宋哲宗皇帝赐名“安济桥”。当地人将其称为“大石桥”,以区别于县城西门外另外一座建于唐代永泰年间的“小石桥”永通桥。赵州之名始于北齐天保二年(551),至民国二年(1913)赵州更名赵县,其间这里虽曾设立赵郡、栾州、庆源府、沃州、永安州等,但赵州之名则历经近千年,历史最为久远。当地人以地名为桥名,俗称古桥为赵州桥或赵州石桥,也由来已久。
用现代建筑学术语来说,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跨度最大的空腹(敞肩)式单孔圈弧石拱桥。在北京建筑大学任教的夏树林,曾参与1979年赵州桥桥基勘察。采访中,他告诉我:“敞肩,是形象的说法,肩膀上是敞开的,科学说法是空腹式拱桥。”在他参与编写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中,对这一概念界定如下:“所谓敞肩,是指拱上建筑由实腹演进为空腹,以一系列小拱垒架于大拱之上……所谓圆弧,是采用小于半圆的弧段,作为拱桥的承重结构……两者结合,使拱桥技术克服障碍,产生了飞跃。”
洨河,发源于赵县西北获鹿县(今石家庄市鹿泉区)南部与井陉县接壤处的五峰山,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季节性河流,夏秋雨水季节时河水汹涌,平日则多为涓涓细流。80多年前,梁思成见到的洨河,已只剩下干涸的河床;赵州桥的28道拱券中,东面3道拱券已经坍塌,荒草丛生于坍塌的石券缝隙中,西面5道拱券重修于乾隆年间,石质新鲜可辨。站在桥南边的关帝阁上望去,梁思成发现桥东面的中部,“已经显然有向外崩倒的倾向,若不及早修葺,则损坏将更进一步了”。
尽管如此,梁思成还是被赵州桥的雄伟深深震撼。在发表于1934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五卷第一期的考察报告《赵县大石桥即安济桥——附小石桥、济美桥》中,他写道:“大券的两端,都已被千余年的淤泥掩埋,券的长度是无由得知。我们实测的数目,南北较大的小券的墩壁(金刚墙)间之距离为37.47公尺,由43块大小不同的楔石砌成;但自墩壁以外大券还继续地向下去,其净跨长度,当然在这数目以上。(笔者注:赵州桥净跨距离,后来被确定为37.02米)这样大的单孔券,在以楣式为主要建筑方法的中国,尤其是在1300余年以前,实在是一桩值得惊异的事情。”
桥梁专家夏树林,曾参与1979年赵州桥桥基勘察,证实桥台基础的持力层为轻亚黏土(宝丁 摄)
夏树林告诉我,在1959年净跨达60米的湖南黄虎岗石拱桥建成前,赵州桥一直是中国现存净跨最大的石拱桥。从小在桥边长大的赵县文物保管所原所长赵振伟,对这座古桥的最初记忆则是:“小时候就感觉那座桥非常大,在周围那些建筑中,完全无与伦比,其他建筑和它比,都是小东西。”
梁思成当年显然注意到赵州桥的“空腹式”设计方法。大拱上面,两端各有两个小拱,正如唐中书令张嘉贞在《赵州大石桥铭》中的描述:“两崖嵌四穴”。这一被梁思成赞叹“真是可惊异地表现出一种极近代的工程精神”的设计方法,直到19世纪,才成为欧洲桥梁工程中的通用做法,比赵州桥晚了近1200余年。
桥梁专家茅以升在写于1973年的《赵州桥与李春》一文中,进一步讲述了“空腹式”拱桥的优点:“依然存在的是这拱肩上4个小拱的长时期作用。这就是减少了拱肩上土石填料500多吨,等于桥身自重的1/5;在洨河发水时,通过小拱洞分泄洪流;而且,大拱上有了小拱,全桥更加美观了。这些意外收获,后来成为赵州桥对桥梁技术的主要贡献,使它在世界上成为‘敞肩拱’的始祖。”
据茅以升考证,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石拱桥,是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隋唐时期,石拱桥已开始普遍,因石拱可用块石拼砌,而“楣式”的石梁则非整块大石不可,因此遇到大跨度的桥,石拱更是当时的唯一选择。只是,从西晋的旅人桥到赵州桥,石拱经历了从半圆到扁弧的变化。赵州桥首创“敞肩拱”后,流风所及,后来出现诸如山东东平县清水石桥、赵县永通桥等大量敞肩石拱桥。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9个推荐 粉丝67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