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疫情中,那些被重估的情感和关系

作者:徐菁菁

2020-04-08·阅读时长28分钟

392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4171个字,产生28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疫情强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给我们重新看待彼此的机会。图为武汉的一对医护夫妻以车为家(远征 摄)


当亲密关系遭遇隔离

1月20日,我带着孩子、公公婆婆回到深圳父母家过年。按计划,这将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忙碌假期。我们要和几年未见的几家亲戚团聚,让孩子见见她素未谋面的堂哥堂姐。年夜饭已经在酒店预订好。大年初五,一大家人会兵分两路,一号小分队将登上去泰国普吉岛的飞机。

这是一岁半孩子的第一次出国旅行。从浴缸消毒液到防水纸尿裤,我采购了满满一箱物资。天知道我还花了多少时间浏览各大订房网站,才最终预订下那间公寓:装修审美合拍,房间和床足够大,有浴缸,有宝宝椅,有健身房,有被树荫遮蔽的露天泳池,出门即可购物就餐,步行三五分钟可以到达两处热门但又不太拥挤的海滩。我无数次在头脑里模拟这次旅行:悠闲的海岛生活,宝宝沉迷于玩沙子不可自拔,我可以偷闲每天享受一次泰式按摩。是的,我还准备了新的夏装,并为它们保持了近10年来的冬季最低体重。

另一路小分队的成员是我爸爸和公公。爸爸的心思我很明白,他更愿意回老家看望姑姑一家,和老朋友们叙叙旧。相比泰国,公公对这个没去过的城市更感兴趣。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一块儿去玩玩。这个城市的名字是武汉。

接下来的故事情节你可能也很熟悉。最早被取消的是爸爸和公公的行程。除夕夜前一天,我们去酒店取消了年夜饭。唯一一次见到亲戚是在大年三十下午,姨妈和姨夫送来了两大包年货,他们没进家门,戴着口罩。宝宝只在小区楼下方圆100米溜达。我留下了一张照片,孤零零的她在追逐一只孤零零的小猫,周围是空无一车的大马路和卷帘门紧闭的商户。1月27日,我们最终决定取消泰国的行程。一方面是因为担心“万一”,特别是回程航班受到影响,老人孩子吃不消;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早已没了度假的心情。


隔离期间,我们“24小时×7天”地扮演妻子和丈夫的角色。图为武汉一对居家隔离的夫妻(远征 摄)


我不断地游荡在工作群、朋友圈、公众号、微博之间。这里面一部分是因为工作,但更重要的是,我无法克制自己去搜寻和阅读关于疫情的一切信息。把我卷入其中的不仅是不断增加的病例和死亡数字,更是那些扑面而来的眼泪和痛苦。在互联网上,泣血的文字自带音效,尖叫着冲进脑门。

大约两个星期之后,我意识到我大概遇到了一点儿问题。日复一日,每天凌晨2点我还在刷手机,并且毫无睡意。李文亮医生去世的那天晚上,我和先生发生了短暂的争执,然后迅速转入冷战。争执的导火索是家务事,但我很清楚这并不重要。我们都不想说话,沉默地刷新手机上的消息,一面酝酿更多的悲伤和愤怒,一面尝试独自消化它们。那一晚以后,我开始强迫自己抛开手机更早一点儿入睡,制止自己触碰某些信息,比如那个广为流传的女子为母敲锣求救的视频——我拒绝点开它,因为我知道声音如同匕首,能够轻易划破我筑起的情绪防线。可是在这以后,我又会问自己:这是不是怯懦的表现?

种种情绪并非是我一个人的困扰。我们每个人,无论身处哪里,都是这场疫情的受害者。很多人不得不放弃计划了许久的旅游、团聚;如果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而传播开来,所有人都有可能被感染,这是共同的威胁;而疫情对经济的巨大破坏力则会让每个人不同程度地蒙受某种经济损失,甚至影响我们对未来生活水准的预期。

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压力事件之下,我们处于一种集体性的应激状态中。1月26日大年初二,心理咨询平台“简单心理”开通了一条咨询热线,300多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每晚6点到12点免费接听全国各地的来电,提供心理疏导。平台创始人简里里告诉我,在过去两个月时间里,团队接待了超过1万人次的咨询。根据抽样调查,70%的人来电倾诉自己被某种情绪困扰:人们焦虑自己及家人的身体状况;因疫情原因无法出门、被要求隔离,或是因生活节奏变化感到不安感和不确定感;部分来电者感到强烈的恐慌,其中少数人出现失眠、心慌心悸、食欲下降、肠胃不适等状况;还有一些人会因为感到对疫情无能为力,为自己当下的幸福而内疚。

受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情绪,应激以各种形式渗透和表达出来,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当其冲的是我们的家庭关系。疫情使我们被迫接受一个漫长假期,隔离又将我们和家人全天候地打包在一个空间之下。突然间,我们失去了工作、社交,只有家庭角色被急剧放大。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经验:成年后我们进入社会,开始有独立居所、独立的生活圈。很多人远离父母到外地求学和工作。我们事实上只在一年中极为有限的团聚时刻密集地扮演儿子和女儿。婚姻也同样如此。绝大多数人都不是“24×7”的妻子和丈夫。我们分享床和早餐,然后热切投入各自的职业和社交生活。一起吃晚餐都可能只是当代家庭的偶然事件。

然而,家庭却不得不成为我们在特殊时期所有的情绪的承载者。在“简单心理”平台上,除了个人的情绪问题,促使人们寻求帮助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争吵或争端。社交网络上,人们慨叹,生活习惯、娱乐审美,世界观、价值观,两代人之间全方位地彼此不服。3月,全国各地民政局陆续恢复受理结婚和离婚登记。从西安到广州,从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到四川达州这样的小城市,你都能看到离婚预约爆满、离婚率同比剧增的新闻。

人类的情感和联结无法承受灾难的考验吗?我并不那么悲观。坏消息总比好消息传得快,但它们不是全部。

文章作者

徐菁菁

发表文章143篇 获得37个推荐 粉丝1761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记者。写字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重新看待亲密关系

被疫情改变的我们

891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8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