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赛
2020-04-08·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442个字,产生1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2019年11月,孩子们在卢浮宫埃及馆听课
摄影/蔡小川
去年,安东尼·布朗在北京办了一个画展,我第一时间带着孩子去看。安东尼·布朗是英国绘本大家,画风奇幻怪诞,又不失温暖幽默,很符合小孩子的审美趣味。虫虫也是从小就读他的绘本长大。所以,我想着,如果一个孩子要学着逛画展的话,应该没有比这个更合适的了。
但很可惜,那天他似乎对挂在墙上的那些原画毫无兴趣,绕场一圈,不到十分钟就闹着要走。但最后,他就在一幅巨幅的《动物市集》前面停住了。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场动物们的嘉年华,几乎有一整面墙那么大。他突然指着画面里一只豹子说:“妈妈,你看这只豹子跟你很像呢!”
我看了看那只豹子,背着手,撇着嘴,耷拉着一双眼睛,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果然跟我的样子很像。
这就是成年人陪孩子逛画展的囧境。你以为自己是在为他们传递智慧,培养良好品位,但他们不仅不领情,反而搞得我们狼狈不堪,露出附庸风雅的尾巴。但就此放弃吗?还是有更好的方法?
因为周刊每年的博物馆专题,这几年每次去到一家著名的博物馆,我都会特别留意一下他们的儿童项目。比如大都会博物馆有好几条专门的儿童导览路线,其中一条是埃及馆,你会看到孩子们坐在埃及馆的墓室壁画前,有专门的老师教他们弹奏古埃及的乐器。埃及馆阴森的气氛,因为这些音乐,突然明快活泼起来。
在卢浮宫的雕塑馆,你会看到一群孩子站在美丽古老的雕塑面前,嘻嘻哈哈地模仿雕塑的动作,学阿波罗斗恶龙,学丘比特戏人马,学女神跳舞,他们的老师笑嘻嘻地站在一边,仿佛这种戏仿就是艺术最原初的魔力。
卢浮宫1783年对公众开放,与当时启蒙时代的一个理念有很大的关系——人都是理性的动物,所以人都能欣赏艺术,所以卢浮宫邀请所有人民来欣赏艺术,希望艺术能培养他们的理性、秩序,成为有美德的公民。
那么孩子呢?
20年前,父母带孩子来博物馆时还战战兢兢的,生怕孩子弄坏了博物馆里珍贵的收藏。但近年来,随着博物馆越来越将自己定位为“教育者”的身份,对孩子的参与也越来越重视,他们试图将博物馆的收藏与孩子的兴趣结合起来,不仅要有趣、好玩,还要有挑战性,比如在博物馆过夜、进行寻宝游戏等。任天堂就为卢浮宫开发过一款游戏,玩家的任务就是寻找古埃及馆里一只失踪的蓝色小河马。小河马在卢浮宫里到处乱跑,一会儿跑到蒙娜丽莎的头发里,一会儿跑到米罗的维纳斯的肩膀上,一会儿跑到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剑柄上……
去年在卢浮宫采访的时候,恰好遇到一位法国童书作家贝亚特丽斯·丰塔内尔。30年来,她一直在为孩子写作,写的内容都跟艺术有关。几年前,她在中国出版过一本《我的第一本艺术启蒙书》,内容倒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是向孩子介绍艺术史上最著名的一些艺术家与他们的作品,但她的写作方式里有特殊的生动与亲切之处,像一位深谙观看之道的邻家阿姨,陪着你在时间的长河里闲庭信步,娓娓道来,又陪着你驻足静立于一幅画前,提醒你凝视那些最美妙的细节。
法国童书作家贝亚特丽斯 · 丰塔内尔
我们约了在她家里采访。她家在巴黎第六区,离卢浮宫大概半个小时的车程。那两天赶上大罢工,打车很难,天气又冷,我们抖抖索索地到了她家。她满面笑容地出来开门,清瘦而优雅,戴一副厚厚的黑框眼镜。她是一个出了名的近视眼,欣赏艺术品时得凑得很近,有时会惹得博物馆报警器哔哔作响。
她给我们看她最新出版的一本书,是为奥赛博物馆写的。奥赛博物馆收藏的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艺术作品,尤其以印象派的收藏最多。她从奥赛的馆藏中选择了六幅画,为每幅画写了一个故事。每个故事的叙述者都是画中的某个角色,但她并不告诉你是谁,而是让你根据画中的线索自己去猜测。比如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是一个小女孩在述说她在蒙马特高地的日常生活,母亲让她穿什么样的衣服、戴什么样的项链,还说她脚疼,上楼梯很费劲。这些都是小读者猜测她的身份的线索。
发表文章232篇 获得14个推荐 粉丝4063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