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连州,一场“摄影民主化”实验

作者:张星云

2018-01-06·阅读时长7分钟

106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744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埃及摄影师赫芭·卡利法作品《家庭制作》通过Facebook寻找拍摄对象

精英,大众

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在2017年已经是第13届了。除了一年一度、为期一个月的临时展览之外,刚刚建成的连州摄影博物馆也在这届摄影节期间开幕。在广东省这座40万人口的县级市,于是有了中国第一家公立的当代摄影博物馆。

每年的这个时候,连州的街道两旁,除了屋檐下挂满的腊肉、板鸭和当地人支在街头的麻将桌外,还贴满了国际摄影年展花花绿绿的海报。文艺青年、“老艺术家”、外国摄影师、出版发行从业者和媒体记者们涌入这座小镇,与当地老百姓一起生活几天。

连州市西边,“米兰时尚酒店”对面有个大斜坡,从斜坡上去,几间旧粮仓便是摄影年展每年的主展馆。而新落成的连州摄影博物馆则在连州老街上,何健翔与蒋滢两位年轻建筑师的初衷是设计一座“去中心化”的博物馆建筑,“开放,很好地融入当地日常生活”。这座博物馆由果品厂旧房改造而成,水泥、旧房瓦、红砖以及金属混合使用。而博物馆开幕当天,充满设计感的现代建筑亮起了灯,警车在老街前后两头设立了禁行障碍,出租车司机告诉我,开幕前几天,会有洒水车开到老街每天冲洗好几遍街道。

我问了联合馆长弗朗索瓦·萨瓦尔(Fran?ois Cheval)一个问题:“从广州到连州都需要坐4个小时大巴车,更别提从北京或者上海过来了。摄影博物馆可是常设机构,你觉得谁会来看展览呢?”

萨瓦尔曾做了10年法国尼埃普斯摄影博物馆馆长,他给了我一个很有野心的回答。他说除了为北上广的观众展示中国当代摄影作品以外,他认为这座摄影博物馆会成为大众的免费博物馆,能够影响连州当地人,让他们也喜欢上摄影。“在中国,数码时代让人们早已离不开手机和电视,但实际上很多人对影像的意义并没有特别的意识。”

即便此前已经办了12年,以“实验性”和“开放性”得名的连州摄影年展依然在寻找着与这座县级小城的平衡关系。除了创立摄影博物馆,突破的渴望同样体现在今年的展览主题上。在经历了栗宪庭、鲍昆、费大为、克里斯托夫·菲利普斯(Christopher Phillips)等著名策展人往年策划的“这个世界存在吗?”“故事,离真相有多远?”“告别经验”“扩张的地域”“无乐不作”等较多精英色彩的命题后,今年连州国际摄影节则以“你的自拍杆(与你)”为题,看起来回归了大众。


西班牙集体项目《环形国度》得益于互联网的数据开放性

“自拍杆其实是一种象征物,我们探讨的是关于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时代之下,摄影发展的现在和未来。”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总监段煜婷解释说,这些年的连州摄影年展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摄影文化的研究,关注社会,一种是探索摄影本身的变化。“今年主要侧重后者,尤其是讨论社交媒体对摄影的推动。”

摄影年展邀请诸多策展人和艺术评论人进行了一场认真的讨论会。在智能手机和社交网络的影响下,人们自拍,分享于网络,用于社交。和原来相比,摄影的目的甚至都改变了。现在互联网就提供了海量图片,所有人都可以轻松地获取这些图片,影像早就没有了公众和私人之分,职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在互联网带来的“摄影民主化”影响下,摄影师们如何在图像过度泛滥的时代重新定位自己,成了讨论会的中心主题。

“当下的摄影已经从唯一的瞬间美学转为了开放的图像与传播系统。”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馆长王南溟这样说道,“因此解释成为了图像的重要工作,而摄影本身退居第二。”台湾学者郭力昕则思考作为艺术家的摄影师如今应该更贴近大众化摄影,还是反而强化精英属性。

显然这场精英摄影与大众的“沟通”比想象中要难。


英国摄影师马克·佩奇通过网上资料图片虚构制作出《海边的苏德利》

文章作者

张星云

发表文章193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1030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看懂大英博物馆

在一座建筑里思考整个世界

1574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