笈多王朝(320~6世纪中叶)时的中国,正处于东晋南朝(317~589年)与十六国北朝(304~581年)时期,这也是中国佛教艺术极为昌盛的时期。具有笈多文化特色的佛教造像,出现自公元4世纪后期,并在公元5世纪初期得到大力发展。其特点是面相静谧,两眼半睁半闭,呈冥想状,身体均衡自然,紧贴肌肉的轻薄袈裟覆盖着两肩到下肢,其中秣菟罗流派用隆起的线条表示衣褶,全身都覆盖着规律的平行线。这种衣服褶纹紧贴身体的表现风格在笈多王朝叫作“湿衣派”,在中国被称为“曹衣出水”,是北齐画家曹仲达创造的一种人物画的绘画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