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席幸福经济学”家理查德·莱亚德后来做了一个区分,人均年收入低于1.5万美元的国家,收入与幸福正相关;而人均收入高于这一数字,收入与幸福就没有什么关系了。这也意味着当一个国家比较穷的时候,收入增加对好生活有一个正面的促进作用,但当这个国家普遍富足的时候,收入增加对于生活的促进作用就下降了,而生活的其他方面反而更为重要。后来,莱亚德在《幸福的社会》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只要相对地位更高,虽然更穷,人们也觉得幸福;因此人们更关注相对收入,乐意接受生活水平的显著下降,只要相对其他人而言,他们的地位提高了。人们还会将自己现在的收入与过去的收入进行比较,当被问到需要多少收入时,有钱人总是觉得比更穷的人需要的更多。他得出结论:你对自己的收入是否满意取决于你跟什么对照群体进行比较,对照群体有两种,即别人的收入和自己过去的收入。第一种情况,社会比较控制着你的感受;第二种情况,习惯化控制着你的感受。这两种力量根植于人的本性,非常强大,因此经济增长很难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07-19 18:08
0人推荐
0人转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