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我的二本学生

作者:徐菁菁

2020-09-11·阅读时长11分钟

406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814个字,产生9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教师黄灯


口述/黄灯(学者,高校教师)  主笔/徐菁菁

“标准件”

2005年,我博士毕业,进入二本院校广东F学院当了一名教师。1995年,我毕业于湖南一所地方院校,按今天的划分,也算是二本院校的学生。20年前后,当“二本”遭遇“二本”,感受到的差异是巨大的。

从教14年,我的花名册上记录下4500多个学生的姓名,他们有“80后”,也有“90后”。这个群体因为极为庞大,留给我的印象相对模糊。在我眼中,一个真实的孩子应该特点鲜明,他可能贪吃、调皮、贪玩,但同时应该热情,有好奇心。但从整体而言,我接触到的学生群体,缺点不明显,优点也不明显,好像工厂里生产出来的“标准件”。

孩子们大多情绪节制,安静持重。教书十几年,课堂上很少有让人惊讶和意外的讨论、质疑发生;极少有学生愿意和我谈论音乐、文学、信仰等精神层面的话题,也没有学生因为坚持自己的想法,和我发生过争论。

有一次上课,我突然头晕,一个女生很熟练地拿出一盒看得见底的虎牌清凉油给我。我疑惑他们为什么会随身携带这种东西。一个男生解释道:老师,我们高三就是靠它走过来的。虽然广东F学院是一所二本院校,但考进来的孩子们不管出生在城市还是农村,都走过了相似的历程。城里出生的孩子在写给我的作文里说:“高考之前,我记得我整个人生,似乎都在为高考而活。……人生就像一条被预设好的轨迹,我必须不能出一丝差错地照着这个轨迹预演下去,否则,我就会被周围的环境所不容纳。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导,同学之间的攀比,都像一块块巨石,压得我五脏六腑都痛。”农村来的孩子对于高考赋予的机遇心怀感激,但他们回忆起青春,能想起的也只有“假期里不愿上的辅导班,黑板上永远擦不干净的数学公式,空气里的粉笔灰味道,向家长报告成绩时的惴惴不安”。

中学教育的后果,大学老师才有更直接的感知。教育像一场慢性炎症,中小学时代服下的猛药、抗生素、激素,到大学时代,终于结下了漠然、无所谓、不思考、不主动的恶果。

我以为,进入大学之后,孩子们至少能够得到一段时间的放松,但事实上,他们一进校门,另外一层枷锁就押上来了。他们马上会被辅导员、师兄师姐们告知未来的就业压力。随着就业不确定性的增加,学校为了增加就业的筹码,增设了很多工具性的课程。尽管我们学院的学生拿的是文学学位,专业方向是汉语言文学,但除了上中文专业的课,也要上传媒方向甚至经济类、金融类的课程,学生的知识面尽管会由此拓展,但学业压力确实增大很多,在我眼中,学生们有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作业,还有干不完的兼职,他们真的很忙。

我经常和孩子们说,上大学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健全的人。可是这个模糊的目标看不见,四年后能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却实实在在摆在眼前。“就业”两个字直接左右着学生们的精神状态。很早学校就设有职业规划课,这门课因为“有用”而广受欢迎。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学校开设公共课“大学语文”,经常有学生问我:“老师,你讲的这个到底有什么用?”很多时候,我会觉得尴尬,有时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们学的专业都是讲怎么赚钱的,而人除了金钱、欲望,还有一种真实的精神诉求,“大学语文”会让我们更直接感受到人的心灵需求。”

文章作者

徐菁菁

发表文章143篇 获得48个推荐 粉丝1637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记者。写字是为了满足好奇心。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