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金庸传连载丨乱世流离中更遭遇丧母之痛

作者:长江新世纪

2021-08-03·阅读时长5分钟

854人看过

文章摘自《金庸传》

金庸传连载丨乱世流离中更遭遇丧母之痛


1936年,12岁的查良镛告别了龙山小学堂,考入了久负盛名的嘉兴中学。从那里毕业的名人有很多,有辛亥时期著名人士范古农,著名文学家沈雁冰(茅盾),文史界知名学者钱玄同。嘉兴中学师资力量雄厚,其中数学老师章克标,国文老师王芝彜都是查良镛的恩师。为人刚正不阿的张印通还是当时嘉兴中学的校长。

查良镛在嘉兴中学度过了一年平静安稳的中学生活,顺畅的求学之路看上去是一片坦途,然而此时的社会大环境却将这样的平静打破了。早在1936年查良镛来至嘉兴求学之前,日本就挑起了侵略战争,随着中共“东北反日联军总司令部” 的成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也顺势推行起来。时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的爪牙又从东北伸到了上海。8 月13日,日军攻打上海,战火的硝烟迅速波及到了上海的临省江浙,其中嘉兴、海宁也被划入了战区。然而“八·一三”事变并没有给嘉兴带来多大影响,很多人认为这场战争应当持续不了太久,于是嘉兴中学于9月1日正常开学。但是因为处在战区,学校还是采取了一系列诸如防空洞、灯火管制以及黑布窗帘等的防护措施。

金庸传连载丨乱世流离中更遭遇丧母之痛


但是战争并没有像人们想的那样“停下脚步”,反而愈演愈烈。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嘉兴, 人们惶惶不可终日, 很多学校已经停课, 危机之下张印通校长启动了预案, 将学校暂时迁到了嘉兴北面的新塍镇继续上课, 并准备随时撤离嘉兴。就在硝烟弥漫、炸弹轰响的状态下,嘉兴中学仍然传出了坚定不移的读书声,这样的精神着实令人感动。然而, 战争的残酷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1937年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金山卫一带登陆,嘉兴已经岌岌可危。战区之外的家长陆续来校接走了学生,然而仍有数百名学生因无家可归而被迫留校,这其中就包括查良镛。眼看日军的脚步越来越近,张印通校长当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学校南迁。

11月11日,嘉兴中学的学生便告别了新塍镇,开始了漫长的南迁之旅。就在他们迁走的第八天, 嘉兴沦陷了。师生们跋山涉水几经辗转终于到达了于潜。这里本是大家南迁的目的地,然而就在大家准备安营扎寨,开始上课的时候,杭州沦陷的消息传来了,这个噩耗把所有师生从梦中惊醒,大家不得不草草收拾行装,在夜色中拖着依旧疲惫的身体,踏上了继续南迁的道路。清冷的风吹着,大家都没了睡意,一行人陆陆续续地走过了浮桥。“轰”的一声巨响,学生们都迅速趴了下去,一些残渣掉落在他们头上, 火光瞬间照亮了半个天空, 等抬起头来, 才发现那刚刚走过的浮桥已被炸毁, 河面上只剩下一些铁链悬挂着, 师生们都感到惊险万分, 赶快小跑着远离这座浮桥。等走出了二三十里,天色已微亮, 这才敢歇下来吃个早饭, 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使得师生们感受到了巨大的恐惧。

金庸传连载丨乱世流离中更遭遇丧母之痛


南迁的路途很漫长,在这群学生当中,年龄小的十一二岁,大的不也过十四五岁,还有一些女生。在流亡途中,他们先是走水路,水路不通就换走陆路,晓行夜宿。每个人的装备只有棉被和一些简单换洗的衣服。没有交通工具,他们每天仍然要走三五十里,甚至有两天达到了九十里,一些同学的双脚都磨破了,出血不止,只能靠路上捡来的树枝撑着走,一步一移。

即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里,师生们还是利用一切机会上课学习,没有教室和书本,他们就在树荫或者屋檐下,在小小的黑板上写字。他们每日所吃的只有山芋,能吃上一个粽子,就是非常享受了。带的水喝光了, 他们便用水壶去接野外的山泉水来喝,有时候一连走几日也看不到水源, 学生们一个个脸色苍白,嘴唇干裂,再加上艰苦的环境,瘦削的脸庞也被树枝划伤了,看起来灰头土脸的。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依旧乐观,他们用树枝编成草帽戴在头上打发南迁之中的无聊时光。到了晚上, 学生们在地上铺些稻草,就地而卧。冬天的夜晚十分寒冷,十几个人盖着破旧的被褥挤在一起,月光照射在身上,也散发着寒冷的光芒。

艰难的两个月时光就这样过去了。1937年12月,经永康、缙云,长途跋涉的师生终于到达了浙南山区— 丽水碧湖镇。1937年不仅是国难当头的特殊年份,同样也创造了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这群稚嫩的学子用坚定的信念捍卫了教育。回头想想嘉兴中学参与南迁的学子,他们毕竟还是一群孩子,在整个流亡过程中,无一人受伤,无一人掉队,也是感人至深。这场流亡锻炼了查良镛的意志,给予了他无比的勇气,在半个世纪之后, 他重游母校,感慨万千。

金庸传连载丨乱世流离中更遭遇丧母之痛


而在查良镛跟随学校南迁的同时,1937年11月23日海宁也沦陷了。袁花镇的繁华被废墟所取代,人们都开始了逃难之旅。查家的房子也化为灰烬,多少代积累下来的藏书荡然无存。查枢卿带领家人告别袁花镇,踏上了流亡之旅,暂时落脚于余姚的庵东镇。不幸的是,查良镛的母亲徐禄在流亡途中患上了急性菌痢,战火弥漫无处投医,查枢卿爬山为妻子采来草药,奈何药效对于水米不进的徐禄来说微乎其微,最终徐禄怀着一份对于丈夫和年幼孩子的牵挂在庵东镇撒手人寰。徐禄亡故之后,查枢卿悲痛欲绝,日夜守在亡妻灵前不肯离开。那一年,查良镛的弟弟妹妹大的4岁, 小的2岁,而他自己,也不过14岁。

多日之后,查良镛随着嘉兴中学的南迁队伍赶到了碧湖,当时有一支军队驻扎在庵东镇附近,流亡而来的嘉兴学子时常会去慰问然而因为通讯不便,当他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时已是很久之后了。所以即便如此之近, 查良镛也未能来至庵东镇祭拜母亲的亡灵,庵东镇便由此成为查良镛的一个心结。

在母亲去世的日子里,冰心的文章无疑给了查良镛最好的支撑。“在蓝天下,碧海上,闪烁的星星下,大船的甲板上,你母亲抱着你,你出一身大汗,病好了。我为你欣喜,感觉到了自己母亲的爱,我也生过大病, 妈妈也这样抱过我……”在读到这些文字时,查良镛的心中想到的就是慈爱的母亲。

少年丧母,这是无法弥补的伤痛,在日后的小说当中,他写了太多的母子亲情,细腻而温柔,感人至深。《射雕英雄传》中的完颜康本是反面人物,但是他却有一位慈爱的母亲,他可以在母亲面前撒娇,俨然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字里行间中,仿佛能够听到查良镛跳动的心。

慈母离世、国破家亡加上流亡经历,这些与查良镛的美好童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些痛苦的经历中,查良镛感受到了失去至亲的悲痛,体会到了民族危亡的国恨,这个稚嫩的少年,心头蒙上了一层本不该有的阴影。南迁之旅磨砺了他的心智,增强了他的体格。在这场巨变当中,查良镛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也明白了“长大”的含义。(未完待续)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长江新世纪

发表文章33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908人

只提供更有价值的阅读

中读签约机构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