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瓦到底为什么要创作《第二性》?
作者:中读推荐
2021-09-15·阅读时长3分钟
686人看过
她发现了不同于“自我”的另一个世界,那是“男人的世界”,是“第一性的世界”。
西蒙·波伏瓦的《第二性》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女性最理智、最健全、最富于智慧的一本书”。那么,波伏瓦究竟为什么会创作《第二性》?她又是怎样完成如此完整、丰富并振聋发聩的论述女人的作品?西蒙·波伏瓦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作家、哲学家、散文家及戏剧家。她在21岁时与法国哲学家萨特结识,从此追随左右结成终身伴侣,选择不生育,因受存在主义思想的感染和启发,而成为存在主义代表性的人物,主要作品有《西蒙·波伏娃的美国纪行》《满大人》《第二性》等。在波伏瓦的回忆录第三卷《事物的力量》中,她这样描述《第二性》一书的由来:“我是想写我自己”,在开始构思的过程中,“首先有一个问题冒了出来:做一个女人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原本以为自然而然的问题,却让她发现了不同于“自我”的另一个世界,那是“男人的世界”,是“第一性的世界”。萨特曾经这样告诉她——“您并没有像一个男孩子那样成长”,这让她开始意识到性别问题,意识到女性原来是作为男性自我的他者,是作为第二性的存在。她也因此从关注“自我”开始慢慢延展到“关注普遍意义上的女性的生存条件”。当然,除了波伏瓦个人意愿与写作冲动之外,《第二性》当然也有它的发生土壤。在法国,妇女直到 1945 年才被赋予选举权,是西方国家中最后一个赋予妇女选举权的国家。与其在思想、文学、艺术等方面引领世界潮流相反,法国在这一点上确实落后了。另外,在开始写作《第二性》的前后,波伏瓦应邀去美国的几所大学做讲座,也因此有机会接触到美国社会的状况,尤其是美国妇女的状况。白人与黑人之间的种族冲突,美国中下层妇女的生存困境,这些第一手材料都成为《第二性》最真实的论述女性状况的事实依据,也启发她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到了论述两性关系的突破口。波伏瓦回忆录第三卷《事物的力量(二)》,陈筱卿译,作家出版社,2013年写作《第二性》的初衷源于波伏瓦自身对于女性身份的认识、对于女性状况的思考,换句话说,是书写自我的强大动力与对女性的身份的深刻认识不期而遇,才催生了这一部描述和分析女性状况的百科全书。而如果说《第二性》在之后的女性主义解放运动中起到过重要作用,那么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激发女性对自我生存的认识。《第二性》在法国出版,是被划归到essai的文本类型,什么是essai?翻译成中文,为“随笔”,即围绕某个话题展开的较为自由、开放的评论。换句话说,曾一度被奉为西方女性圣经的《第二性》可以以更多元的方式来阅读,女性主义思想的、哲学的、文学的。欢迎收听三联中读精心推出的音频课程《和思想家一起漫步》,跟随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的沈珂老师一起走进《第二性》,辨析“他者”与“自我”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波伏瓦在“他者”问题上的论述与萨特有什么差别吗?女性又在怎样的境遇下沦为了“绝对他者”?处在21世纪的我们,面对未来,有未知的迷惑,也有无尽的想象。20世纪的那批思想家,通过他们一生的研究和追问,为我们厘清了世界运转背后的规律性,也提供了思考的基石。现代社会给予了个人思考和选择的自由,这既是一个礼物,也是一个负担,然而思考着的人,才是一个鲜活的存在,思想的进步,使人变得更像“人”。让我们跟随萨特、荣格、波伏瓦、列维-斯特劳斯、哈贝马斯、凯恩斯、本雅明、罗兰·巴特、德里达、图灵这10位思想家的脚步,去回望20世纪留给我们的10种远见,继续推开一扇思考的大门吧。
《和思想家一起漫步》里,收录了萨特、荣格、波伏娃、斯特劳斯、哈贝马斯、凯恩斯、本雅明、罗兰·巴特、德里达、图灵等另十位 20 世纪思想家。更进一步解读 20 世纪思想,为你拆解 20 世纪社会生活的全貌,并以最后一章图灵的人工智能思想为结尾,带你展望科技,衔接未来。以个体“存在”为核心,从“我”与自己、他人、生活世界、未来世界等五个维度层层深入。带你深刻理解自身,完善自我,进而获得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每一课均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知名高校、学术机构的教授来讲解,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20 世纪思想。20 世纪著名思想家最重要理论解析,帮你从数百万字艰涩的大部头原著中汲取精华,迅速 get 核心要义。未来会更好吗?我们能否获得自由?人与世界的关系何在?在知识与理论的学习之外不断发问,为你提供更广泛的视野与更深切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