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华彩熠然

作者:李晶晶

2022-05-01·阅读时长8分钟

1059人看过
孩提时代的山姆·文德尔与布鲁克林博物馆比邻而居,当时的博物馆可免费参观,且访客稀少,于是参观博物馆成了他的日常活动。当时的山姆没有想到有一天他的藏品可以媲美该博物馆的印象派、埃及和中国艺术品。

清18世纪掐丝珐琅太平有象一对

文德尔伉俪(Sam and Annette Mandel)鹣鲽情深,对于他们的收藏亦如50年的婚姻一样充满热情。

山姆·文德尔少时居住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区内博物馆近在咫尺,他成了这儿的常客。50年代,布鲁克林博物馆的参观者不像今日这般川流不息,山姆可以在清静的环境中,尽情欣赏馆内珍藏,这段美好的时光至今令他怀念不已。

1963年山姆与安奈特(Annette Mandel)结婚,两人对艺术有着共同的爱好,60年代中期创立了属于自己的私人珍藏。起初,他们的收藏重点是现代派及印象派艺术、法国家具、罗马及俄罗斯艺术。其当代艺术珍藏于1999年推出拍卖,其中涵盖了不少艺坛巨匠的杰作,如毕加索、米罗、考尔德、杜布菲、塞尚、杜库宁、安迪·沃霍尔等。直至1980年,文德尔夫妇才开始收藏中国艺术品。“在此之前我们虽有搜集中国家具,如明代的黄花梨家具、大漆家具,但主要是用做法国家具的‘陪衬’。”

清乾隆 掐丝珐琅鹿鹤鱼藻纹大缸

山姆·文德尔说,“不过中国的家具似乎有种魔力,让你很容易着迷,它们在家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为‘主角’。”

或许是爱屋及乌的缘故吧,山姆与安奈特也爱上了中国艺术品,尤其钟爱铜胎掐丝珐琅器。1985年山姆与安奈特在纽约的拍卖会上买下了一件乾隆御制掐丝珐琅文王鼎,这是他们的首件藏品。佳士得国际亚洲艺术部学术总监苏玫瑰说,他们这次的购藏极为明智,此器古朴端庄,色彩华丽,鼎有盖,顶饰鎏金卧狮钮,上腹装饰夔龙纹一周,下腹装饰饕餮纹。

乾隆皇帝好古,也是一位有眼光的鉴赏家和收藏家,他既崇尚复古也追求创新,内府所藏殷、周、汉的青铜器甚多,对喜欢的会用各类才智加以仿造,如玉器、瓷器等,并加入他自己创新的元素。“文王鼎”是三代青铜器的经典款式,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评古铜器时说,方者以飞龙脚文王鼎为上赏。此器正是仿文王鼎而作,上面的夔龙纹、饕餮纹甚至器形均来自文王鼎的原型,而盖钮上的狮子、足上的缠枝花卉纹和凤纹则带有乾隆时期浓厚的宫廷特色。苏玫瑰说,据清档记载,乾隆在三年、十五年、四十年和四十三年分别下旨制造掐丝珐琅文王鼎,并亲自审阅图样,此外地方官员进贡掐丝珐琅文王鼎在档案中也很常见,可见乾隆皇帝很喜欢这种款式。

清乾隆 掐丝珐琅文王鼎《乾隆年制》楷书款

在文德尔夫妇众多藏品中,有一对乾隆掐丝珐琅太平有象尊,其造型之敦硕极为罕见。尊为立象形,四肢直立,长鼻微卷,双牙尖长,身配辔头、披挂,背披鞍鞯,上驮方尊。通体施秋香色珐琅釉为地,上饰掐丝水波纹为象身的肌理。鞯上饰云龙纹,鞍面錾刻莲纹,两侧嵌蓝色宝石,鞍上置铺首活环耳尊。此对大象体态硕大浑圆,神情憨态可掬。有趣的是,文德尔夫妇购入这对大象时,只是欣赏精湛的工艺,对其渊源毫不知情,直到有一天,曾任职于伦敦Spink & Son拍卖行、后成为古董商的英国人齐林汉(Michael Gillingham)到文德尔夫妇家做客,马上认出了这对“太平有象”源自英国政坛元老丘吉尔爵士的旧藏。后来,希腊船王奥纳西斯(1906~1975)购入此作,并转赠给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玛丽亚·卡拉丝(1923~1977)。

文德尔伉俪

在中国,“象”寓意吉祥。相传象为耀光之星生成,能照灵瑞,普贤菩萨就是乘象而来,只有在仁君自养有德时,灵象才出现。《汉书·王芥传》曰:“天下太平,五谷成熟。”文德尔伉俪珍藏的太平有象尊,其象背饰鎏金鞍,有国泰民安之意。乾隆四十一年(1776)广东巡府李侍尧进贡锤碟起线掐丝珐琅大象,深得乾隆喜爱,赐名“太平有象”,曾陈设于御花园北端供奉玄武大帝的道教神殿钦安殿内。在宫廷很多大殿中均有太平有象陈设,养心殿东暖阁宝座前置有一对与此器颇为接近的掐丝珐琅太平有象尊,可见“太平有象”为帝王对治理天下的最高期望。承德避暑山庄藏有象驮胡人一对和象负宝瓶一对,均为佛坛供器。

清乾隆 掐丝珐琅鹿鹤同春朝冠耳三鹤熏炉

文德尔夫妇的藏品尤以乾隆时期的为最。入清以后,康熙朝迅速恢复生产。康熙十九年(1680),武英殿、养心殿设立造办处,康熙五十七年(1718),武英殿的珐琅作改归养心殿,从等级上提高了。康熙皇帝对欧洲传教士带来的珐琅非常有兴趣,想尽办法把画珐琅的技术引入宫廷。由于康熙的重视,画珐琅的技术开始普及,但掐丝珐琅在这时烧造得并不多,可能是因为画珐琅影响了掐丝珐琅的制造。到雍正一朝,掐丝珐琅明显增加,史料也随之增多。而到乾隆以后,掐丝珐琅的工艺越来越成熟,做得非常精细,器型也越来越大。这在文德尔夫妇的收藏中便能看到。

一件乾隆掐丝珐琅鹿鹤鱼藻纹大缸,是乾隆时期的典型代表。外壁采用群鹿、仙鹤和苍松结合的祥瑞题材,底掐丝冰裂纹为地饰梅花纹。这类构图在当时十分流行,尤其在新春期间。梅花是于百花之前迎冬而开,融雪是冬去春来的先兆。缸内饰鲤、鱼虾蟹贝及各色水草。鱼是中国人喜爱的题材,代表“年年有余”或“金玉满堂”。

清乾隆 掐丝珐琅百鹿尊一对

苏玫瑰查阅众多资料,发现传世品中有两件与文德尔夫妇收藏的这件相似,它们分别是瑞士乌德瑞(Pierre Uldry)及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布伦德基氏(Avery Brundage)珍藏。在乌德瑞珍藏图录《Chinese Cloisonne: The Pierre Uldry Collection》中,其著作人H.Brinker、A.Lutz指出这两件可能是一对。而温德尔夫妇所藏的这件鱼藻缸的出现,可能意味着存世品有两对,另一件是古根海姆外甥女洛夫夫人的珍藏。H. Brinker、A.Lutz提及乌德瑞珍藏的鱼藻缸时写道:“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作品出自18世纪下半叶同一个作坊,如无意外,它们应是北京内府御制器物。”

明万历 掐丝珐琅云龙戏珠插屏

文德尔夫妇购入的最后一件掐丝珐琅器是一件明万历掐丝珐琅云龙戏珠图插屏。山姆·文德尔说:“我们在纽约大都会美术馆欣赏一件掐丝珐琅的插屏时,一名男子上前透露有一件较小尺寸的和展出的这件相似,问我们有没有兴趣。就这样,这件云龙戏珠图插屏纳入了这批收藏。”有趣的是,文德尔夫妇是以清代掐丝珐琅为收藏主体,但最后为购入画上句号的竟是明代器物。话虽如此,本插屏饰红黄彩五爪二龙戏珠图,间以五彩如意祥云,依然符合了文德尔夫妇收藏御制器物的原则。

山姆·文德尔说,年少时在布鲁克林博物馆中看着那些精彩动人的艺术品时,从来没想到自己将来也会庋藏一批有分量的收藏。

文德尔伉俪珍藏中国掐丝珐琅器

清18/19世纪 

錾胎掐丝珐琅瑞兽香炉

甪端伏坐后足,张口,双目圆瞠,耳通内部,独角。通体蓝珐琅釉为地,掐丝麟片点以紫彩,腹底中部饰粉红色带。头部可揭,舌部活动作透孔。鬃毛、脊棱、尾部均施錾胎珐琅工艺。

甪端为传说中独角兽,古代称角端。《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传》记载:“甲申,帝至东印度,驻铁门关,有一角兽,形如鹿而马尾,其色绿,作人言,谓侍卫者曰:‘汝主宜早还。’帝以问楚材,对曰:‘此瑞兽也其名角端,能言四方语,好生恶杀,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愿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师。”到明清时代,甪端作为宫殿皇帝宝座两侧陈设,以增加威严气氛。

北京故宫博物院太和殿、乾清宫、养心殿等多处均见甪端器物。清宫旧藏明万历款掐丝珐琅甪端两件。

清乾隆 掐丝珐琅孔雀盖炉一对

早于汉代,中国已有关于孔雀的记载,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乐府《孔雀东南飞》,便是借孔雀喻指一对被封建家庭拆散的恩爱夫妻。时至唐代,孔雀在中原更为普遍,除了作为地方供奉朝廷的贡品外,其翎毛更用做宫廷陈设和区分官阶。时至明代,孔雀更是三品文官之象征。但在唐代,雀翎多用于文武百官的冠饰和赏赐功勋。此外,清宫羽扇也是用雀翎制成。

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一幅佚名《乾隆观孔雀开屏图》横幅,描写的便是乾隆皇帝在御花园观赏二孔雀的情形,乾隆睿题中指出这些孔雀乃“西域职贡”,并抒发了机暇观赏孔雀之乐。

清乾隆 

掐丝珐琅福寿安居纹如意耳扁壶

器形敦硕,纹饰精美,息息相关。各壶一面饰桃树菊花,鹌鹑觅食于秀石之间。桃实喻长寿,鹌鹑暗指“平安”,而菊谐音“居”,合指九世安居。器身另一面有18羽仙鹤栖息于松枝桃树之间,仙鹤、苍松、桃树皆为长寿之征。此对壶的纹饰饱含吉祥寓意,应是祝寿之作。

清康熙

掐丝珐琅胡人烛台一对

此对烛台制作精细,以掐丝珐琅和錾花相结合的工艺而作,人物形象及面部表情丰富生动,栩栩如生。张宗宪珍藏御制掐丝珐琅中有一对源自巴黎佳士得Juan Jose Amezaga专拍的明朝铜掐丝珐琅胡人像,虽然人物没有鎏金,但其形态与此器如出一辙。

胡人的题材自唐代起广泛流行,至明清而不衰。历代帝王都以天子自居,认为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央,外国不是处于边鄙蛮荒之地就是散落于大洋里的孤岛,所以在外交上,大凡是外国使臣来访或外国商人求见,都要置于朝见天庭、称臣纳贡这个大前提原则下,不能以平等地位外交,故有“八方绥用,万方来朝”之语。反映在艺术创造上,就有了“八蛮献宝”、“胡人献宝”等有关胡人的题材,旨在称颂大中华帝国繁荣昌盛、万国进贡。

清乾隆 

御制掐丝珐琅勾莲八吉祥熏炉

这类熏炉堪称装饰艺术中的巅峰之作,但同时又具实用价值。北京冬天极之寒冷,故宫的地下供暖、火炉或暖炕仅可驱寒,但不足以保暖。向砚石呵气融冰,以磨墨写字,在宫中乃常有之事。1723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以致雍正皇帝命令大太监在太和殿上加设熏炉,以免参加殿试者因笔墨结冰而无法写字。

紫禁城内宫也设有烧炭的熏炉,以供取暖。这些熏炉大者有如本熏炉,采用多层掐丝珐琅器的样式,小者则是西瓜大小的简单炉子。宫中的熏炉大多承三或四足,它们或通体光素,以实用为上,或以纹饰装点,繁简不一。每年农历十一月一日起,宫中即可生火取暖,各人依次按等领取相应的薪炭。以乾隆朝为例,皇后和太后各配55斤薪炭,一等妃嫔可领45斤,二等妃嫔为37.5斤,皇子和皇孙分别配10斤和5斤。而每天为永和殿鱼池保温就需耗用普通炭和上等炭各25斤。

清18世纪 

掐丝珐琅莲纹八吉祥多穆壶

壶竹筒形,斜口,圈足,龙首流,龙首吞鱼柄。有盖,顶饰宝珠钮。通体白珐琅釉为地,掐丝珐琅纹饰。器身起三道弦纹,通体饰缠枝莲纹,八吉祥散落其中。盖面、流、弦纹及足墙饰缠枝花卉,柄体饰鳞片。錾花流、柄的龙首及尾部。

此壶体形小巧,纹饰丰满,掐丝流畅。多穆壶是满、蒙、藏等民族搅拌或盛酥油茶的器皿,故造型带着浓厚的游牧民俗风格。

单色白地掐丝珐琅器在传世品中不为多见,美国布鲁克林博物馆藏一件白地掐丝珐琅八吉祥盆。

文章作者

李晶晶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1人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