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做个城市里的游荡者

作者:丘濂

2022-08-09·阅读时长5分钟

2210人看过
城市日常丰富多彩,激发感官。在城市里闲逛一番,总能冒出点新的想法。

做个城市里的游荡者

10.1MB
00:0010:59

丘濂(于楚众 摄)

存量时代,城市报道写点什么?

在周刊工作了10多年,每个阶段都会有自己特别用心的领域。记得在2018年1000期纪念刊的时候,我回顾的是美食寻访的心得,这次则想谈谈这些年并行不悖的另一个兴趣点——城市题材的写作。

早年间我的城市稿件是和城市大拆大建中的矛盾相关的,比如2012年时写北京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的拆除而讨论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问题,还有广州城中村杨箕村拆迁时各个利益方的博弈。到了2015年左右,我发现报道的对象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开始触及一些旧城更新的项目。当年我写了前门杨梅竹斜街的更新改造。第一代前门地区的改造遵循的仍然走大拆大建路线。开发商支付完拆迁赔偿金后资金压力大,为了平衡,会将店铺租金收得很高,让商家望而却步。如此改造下而变冷清的前门大街就是个反面案例。杨梅竹斜街开启了一种“节点式改造”的新模式,引进星星点点的创意业态镶嵌其中,复兴社区的同时,又保持了街区原有的生态。

回头看看,那几年的中国城市的建设发展正处在从增量开发到存量更新的过渡时期——之前依靠土地财政拉动GDP的方式,由于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与加剧社会不公而难以为继,城市化进程必须进入到重视存量的下半场。上半场显得轰轰烈烈,充斥着财富、欲望、血腥和暴力的故事相继涌现,下半场则变得温和、复杂和微观。对于一名城市变迁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而言,在一种相对平和与静态的城市发展环境中,除了对城市更新项目保持关注,还能去挖掘哪些有关城市的侧面,作为写作题材呢?

非虚构作家盖伊·特立斯关于纽约的小书《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给过我一些启发。不仅是他细节密集的文体,还有他选择去描摹城市的角度:无名之辈、奇特职业者、街头的流浪猫、公园大道的鸽子、城市上空盘旋的秃鹰、帝国大厦顶上的蚂蚁共同构成纽约的众生相,他们展示着这个城市的日常与魔幻,也揭秘着这座城市从白天到夜晚如何运转。我之后写过的一篇《城市声音:被忽略的听觉风景》就不同于以往的城市报道,完全没有从一个城市热点做起点。它通过采访一些小众职业者比如声音收集师等等,想让读者意识到以声音来认识城市的维度,并且也揭示了城市噪声的问题并没有受到重视,人们已经忘了中国文化传统中曾经有“雨打芭蕉”“坐观瀑布”“植柳邀蝉”这样主动的声景营造,其实今天的城市规划中也可以通过声景营造的方式遮蔽噪声。

2019年我负责操作了一个名叫《走,观鸟去》的封面故事,看似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介绍,其实也算是我当年另一篇稿件《城市里的野生动物》在思路上的延续。就以北京为例,人口超过2100万的北京,野生动物与人的距离并不遥远,鸟类就是每天在城市中最常相遇的动物邻居。在北京开始观鸟,感受到这座城市鸟类数量之多,才会有了重新看待这座大都市的可能——北京不仅包括了多样化的生境,还位于候鸟迁徙的通道之上。而鸟类在城市里经常未必能够与人和谐相处,它们在飞行中会受到灯光照明的干扰,还要提防和玻璃建筑随时会发生的“鸟撞”。对城市如何能够做到生态友好,在后续我写的文章如《动物进城,你准备好了么?》还有涉及。对于城市生态的关注,也成为我更加细分的一个城市选题方向。

以人为尺度的城市,是什么样子?

2020年初周刊启动了一个新项目——人文城市奖的评选,以搭建一个应对当下建筑/城市的评价体系。之所以用人文性作为评价尺度,也是因为考虑到上半场的城市化进程中,人的缺位是最突出的问题,下半场的城市竞争中,走向人文成为新的趋势。我很自然地参与到和评奖相关的传播工作当中,而在与此相关的周刊封面故事里,我面临的任务则是如何向读者拆解和展示这种人文性,无论是通过一个具体的获奖项目,还是一个城市作为空间案例。

常德老西门棚户区城市更新的项目获得了子奖项城市创新奖,它也是我要进行深度剖析的一个对象。这个项目最打动我的人文性就是它采用了一种“复杂算法”,将不同人群所关心的问题都纳入其中:棚户区改造的核心是解决原住民的居住安置。但原地回迁,其实面临巨大的资金挑战。建筑师提供的是一种集居住、商业和文化历史为一体的复合型解决方案,这在四线小城如常德,是从未有过的实践。这里的回迁房打破了一般对回迁房潦草设计的成见,既有空中露台式花园,也有当地传统民居“窨子屋”形制的社区中心嵌入中间。商业区则从建筑风格上唤起了常德人的文化记忆,在业态上引入了咖啡馆、书店、买手店等等,吸引着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虽然目前看项目的运营和维护都有待提高,但长远来看,唯有坚持这样的“复杂算法”才最有可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动态平衡。

成都这座城市成为我考察城市人文性的一个样本。这不仅是因为人文城市奖的颁奖礼就在成都举办,也是因为成都这几年在各种新一线城市的评价榜单上,几乎都能占据第一的位置,它的宜居程度值得探究。以往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我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方法去作探索,比如去到这座城市的菜市场和博物馆、看看这座城市的行道树和绿化带、步行走走这座城市的老街区等等。但当需要真的去书写一座城市时,无疑需要更系统和全面的观察方式。

我花费了两周时间漫游在成都,最终将它细分了公园、记忆、街巷、茶馆、社区和郊野等不同的空间,去讨论为何在成都这些空间都会带给人舒适愉悦的感受。比如玉林这片街区,很多人会觉得它很好逛,我也不例外,但如果从建筑和规划的角度来解释,本地建筑师刘家琨便给出了答案——不同于市场经济之后,城市中“孤岛”一样的房地产大盘,玉林多是几栋住宅楼组成的微型院区。宽度不等的街巷犹如毛细血管一样将这些建筑组织在一起,这些街巷都是适合步行的尺度。在背街小巷里存在着大量便宜好吃的“苍蝇馆子”,修车、补鞋和露天理发这样的传统业态,以及坚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轻人开的时尚小店。它们就像散落的珍宝一样,让每个来到玉林的人逛走起来,都能产生找到宝贝一般的惊喜。

记得主编李鸿谷在谈及人文城市奖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它评选中所具有的身体性——建筑和城市都是为人而存在的。所以要得到一个公正的结论,必须要实地与那些城市空间面对面,用身体去感受和选择。我想城市报道吸引我的就是这个过程,每一篇稿件都起源于我在城市中行走观察时的困惑与好奇,不断的采访则赋予我重新看待这些现象的新角度,当再次身临其境时身心又会给予不同的反馈。我享受着在城市里做个游荡者去不断发现。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丘濂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238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