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千年读懂《平复帖》

作者:张星云

2018-04-12·阅读时长15分钟

428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506个字,产生8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西晋 陆机草隶书《平复帖》卷(现藏故宫博物院)


奇古书法

张伯驹第一次见到陆机《平复帖》是在1935年北平举办的湖北赈灾书画义展上。

多年后,他在《春游琐谈》中回忆当时的情景:“晋代真迹保存至今,为惊叹者久之。”感慨之余,他发现自己甚至看不懂帖上的文字,“此帖书法奇古,文不尽识”。

实际上不只张伯驹,从《平复帖》有明确记录的唐以后1000多年间,许许多多文人学者试图解读,却没有一人能够读懂全文。全帖一共9行86个字,其中两个字因为纸张损坏脱落了,所以今天能看到的也就84个字。而时至明朝,收藏此卷的张丑仅仅认出了其中的14个字。到了清代,收藏家安岐曾试图在张丑的14字基础上进一步解读,努力了几十年,也没再多认出半个字来,后来他在《墨缘汇观》里无奈地说:“其文苦不尽识。”近代,日本人梅园方竹在张丑的基础上试着又解读出6个字,但把第4个字“瘵”误读为“虏”。也就是说,1000多年来,众人仅认出了19个字。

启功曾说,唐宋以来,讲草、真、行书书法的,都追溯到晋人。而晋代名家真迹,至唐代所存已逐渐稀少,真迹多为唐太宗、武则天随葬。他们生前用摹本赏赐大臣,所以流传下来的也多为摹迹了。董其昌在题跋中评价《平复帖》说:“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这里的右军指的是王羲之,元常则是三国时期的大书法家钟繇。但清乾隆年所刻《三希堂法帖》中,居首位的钟繇《荐季直表》并不是真迹,明代鉴赏家詹景风早就有“后人赝写”的论断。何况此卷自从在裴景福处被人盗去后,已遭毁坏,无从得见。《平复帖》因此成了如今我国传世书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名帖,比王羲之的《兰亭序》早60多年。

“我们所谓宋代书法那么好,都是从王羲之的变革开始,如今我们把王羲之视为一个标准。王羲之变革之前,章草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而陆机的字是从章草向今草,从规矩写法向随意写法转化过程中的书法,启功管这种章草叫草隶,就是隶书的草写。实际上今天我们看到更多出土的简牍之后,更相信陆机的字更接近于原始状态下的章草。”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员王亦旻告诉本刊。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员王亦旻


王亦旻说,《平复帖》不仅书法高古,所用纸、笔也同样高古。“专门研究纸张的潘吉星上个世纪60年代曾研究过《平复帖》的纸张,认为其书写所用的是一种麻纸。结合文献记载,这类麻料是当时制作纸张的主要原料,有的还辅以树皮、渔网等其他植物纤维,经过打浆、抄造而成,当时的工艺还不够成熟,因此纸面比较粗糙。还有,当时所用毛笔多是硬毫制成,且有硬芯,秃锋,写在这种纸上会比较涩,行笔速度也很慢,有一种古拙之感,如今我们使用的软毫笔要到北宋末年米芾的时候才有。此外《平复帖》是一封私人信札,有些内容表述隐晦难懂,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此帖文字的辨识和理解难度。”

更直接的原因,是《平复帖》太古老了。古人说“纸寿千年卷八百”,而《平复帖》已经有1700多年历史,因此帖本身的保存状况并不好。

这也是为什么本次故宫“张伯驹捐献展”,《平复帖》是展览目录的第一件作品,被放在了正对入口的最显眼位置,但展台里的并非真迹,而替之以高清照相影印的一件复制品。

《平复帖》的休眠时间极长,最近一次真迹展出,要回溯到13年前,在2005年上海博物馆“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古书画藏品展”上展过两周。再往前是2002年秋,故宫博物院收购隋代章草作品《出师颂》后,社会上对该作品的真伪有争议,故宫于是组织了一场“铭心绝品——两晋隋唐法书名迹特展”,其中《平复帖》等真迹展出了9天。

据王亦旻介绍,一般来说字画修裱一次可以保持两三百年,《平复帖》最后一次修裱应是在明末,该帖的部分前隔水就是那时被裁换成了新的。1949年以后,故宫博物院对一批重要古书画进行了修裱,由于当时《平复帖》状况还不算最差的,所以并没被划入那批修复文物中。“如今它的伤况比较严重,每次开卷合卷都会增加其损伤的程度,重新再修裱难度很大,既要保存书卷上面所有文物痕迹的完整性,又要把各种伤况修补好,这需要对其做详细的论证和周密的准备,并请经验丰富的老一辈书画修裱师傅进行指导把关。目前,故宫正组织相关专家对这一类需要修复的国宝级书画作全面的评估。”因此,像《平复帖》这样比较脆弱的国宝书画,目前原则上尽量不开卷。

文章作者

张星云

发表文章193篇 获得30个推荐 粉丝915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